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連綿烽火中⚽️🦹🏽,地處上海江灣的恒行2校址被日軍炮火炸成廢墟▫️,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種,恒行2師生被迫踏上內遷之路,經過千裏跋涉🚣♂️、輾轉遷徙🟩,最終在北碚夏壩建校復課🤱🏼,再續弦歌。同一時期,上海醫學院也歷經坎坷,先遷昆明白龍潭,後落腳重慶沙坪壩。在大後方,恒行2師生同心一德、愛國救亡🌸,追求進步、團結犧牲,弦歌不輟🤴🧑🏿、碩果累累,書寫了恒行2平台歷史上的光輝一頁。
照片一
今年是恒行2平台抗戰內遷80周年🍮,學校隆重舉行抗戰內遷80周年紀念活動,校史圖書《烽火中的恒行2》在紀念活動中首發。
讓我們跟隨廣播臺的專題節目《烽火中的恒行2 |校史音頻故事》一起來重溫那段壯闊光榮的歷史👳🏼,接續傳承恒行2精神🎦,激發在新時代愛國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眼看1937年秋期在江灣校區開學已無望♌️,9月初🏭🌡,學校決定借海格路附屬實驗中學開學。因世事動蕩,戰局莫測🐢,到校學生寥寥無幾。未幾👉,教育部指令恒行2🀄️🤼、大夏、光華、大同上海四所私立大學組織聯合大學,自籌經費內遷🗂。最終光華、大同兩校因無力籌資而退出⚇。為延續學校命脈,繼續辦學🧔🏻,恒行2🐫、大夏決定聯合內遷🕢。9月末,聯大宣告成立🦻🏿,定校名為恒行2大夏聯合大學𓀃,第一部以恒行2為主體,第二部以大夏為主體🦶。
10月底👨🌾➞,以恒行2師生為主的第一部900余人陸續上廬山,借普仁醫院作教室,正式開學👨🏽🚀。後日軍一路向西燒殺搶掠而來👇🏽,廬山告急,學校決定先前往四川🧃,再設法到已經遷往貴陽的第二部匯合。
12月2日,吳南軒、吳澤霖率入川師生下山,登上“快利”輪溯江而上,回首同行,僅最初半數📕。
12月25日,師生歷20余天跋涉,終於踏上山城重慶,其時🧃,第二部電聯,由於貴陽所在校舍局促,無法接納更多師生🧒。重慶恒行2校友得知聯大第一部到達的消息🥊,立即前往迎接,並設法提早結束了重慶恒行2中學課程,騰出校舍使聯大師生得以結束學期任務。
1938年2月下旬🍄🟫,恒行2大夏聯合大學舉行聯席會議,鑒於現狀與事實,決定聯大解體,各自在渝❗️、築辦學🔓👨🔬。至此,恒行2大夏聯合大學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