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學術問題意味著有多學科的表達方式。
認識和解釋身邊的社會現象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的,論文還原了研究者的思考過程且產生新的知識🦅,可以說經濟學論文的價值就體現在其對已有知識的邊際貢獻。
經濟學研究先要發現生活中感興趣的經濟學現象👖。然後基於現象,學者提出一個研究問題🫣。以我曾經參與一篇關於中國開發區的論文為例,其主要討論推動中國城市增長的動因是什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飛速,城市面積增大👩🏽🏫,對全球城市化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有大量文獻探討這個問題👶🏻。這些研究發現外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地理優勢等都是中國城市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與此同時,我們還觀察到🦹♀️,世界銀行報告曾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特區實踐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如何結合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具體新穎有趣”的研究問題呢?經濟學研究中,要提出一個好的研究問題並不容易。物理學家喜歡回答大而全的問題,但經濟學學者沒有這麽大的雄心👃🏿,我們希望回答小且具體的問題👆🏻,角度越小越好。
要提出好的經濟學問題,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通過文獻閱讀👨🏼💼,我們主要至少要了解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別人是否做過類似的工作,即針對相同主題🧭,現有文獻作了什麽👨🏿✈️;二是👩🏿💻,現有文獻還有什麽不足🫥,即我們如果做類似題目,對該文獻還能貢獻什麽𓀎。
以我們的研究為例。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現🙎🏽♀️,國際學者很早就關註類似於開發區的區位導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ies)對本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美國和歐洲,為了振興傳統“鐵銹地帶”的經濟發展和平衡本國內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政府往往通過在指定地區實施政策優惠和補貼等方式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提升社會福利🆓。這些政策與具體區位“綁定”🐦🔥🧔,強調政策與地方自身的自然稟賦和經濟基礎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產業集聚和人力資本外溢🥽👲🏻,從而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增長🚨🐪。學者們的研究發現😉,在發達國家這類區位導向性政策實施效果並不明顯🧑🦰。通過閱讀文獻,我們還發現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關註中國開發區政策影響並做了不少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從宏觀層面上提供了開發區政策顯著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證據👨🦽。所以🗂,對我們而言,接下來的挑戰就是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批判性思考,針對共同的研究對象,提出不同與現有文獻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我們發現,現有文獻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不足:(1)他們比較多地從宏觀層面來解析區位導向性政策對本地經濟的影響🌉🟨,沒有提供微觀證據;(2)他們側重於關註生產性的經濟活動的分析❇️,而較少關註消費性的經濟活動𓀉🛌🏿。有一支城市經濟學文獻非常強調城市的消費特性。結合這些方面的思考,我們提出該論文的研究問題:開發區政策是否在城市特定區域帶來生產性和消費性經濟活動的集聚,促進新的副中心(Subcenter)的出現?
有了好的研究問題,接下來學者才能真正展開研究,包括理論框架、因果識別方法、數據🛃、研究結果解釋等🧒🏿。而經濟學論文寫作則是向讀者呈現這樣的思考過程,讓讀者和同行了解研究的價值。
希望大家 think like an economist🙅🏻♀️,能有嚴謹的訓練和創新的企圖心,通過經濟學敘事增加人類智慧,讓更多人從論文的閱讀中增加對現象的認知和了解🕛。(整理 / 項天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