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了,開始邁入青春期,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成為我們的困惑之一。
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時期🌞,一個變化時期🍌,也是一個發展時期。孩子身體開始發育🕵🏽♂️👩🏻🔬,心理也開始發生變化🚣🏻。一是產生自我意識👐🏽,渴望獨立。他們開始覺得小學的自己是多麽幼稚⏺,覺得自己漸漸成熟。他們開始獨立地把“自我”作為思考對象,不再把父母🧖🏼♀️、教師的話視為“真理”,遇事喜歡自己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要求改變自己的地位🧔🏼♂️👩🏿🦳,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不喜歡成年人仍把自己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而任意擺布📂,對老師或家長的“苦口婆心”比較反感🌉。二是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由於體內內分泌腺分泌旺盛,特別是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孩子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波動起伏較大。加上知識和經驗不足,孩子有時判斷事物感情色彩太濃,分不清主次,對事物的看法偏激🐊,常常會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不順心而反應強烈,甚至大動肝火。這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也慢慢發現:命令式的對話方式越來越沒有效果,經常“兩敗俱傷”🏇🏼;說教式的溝通也屢屢碰壁,自己說得口幹舌燥,孩子卻一臉無所謂,說到後來自己都覺得無聊無趣🦌。說,還是不說,到底應該怎麽說🟪,確實是個問題💼。
對“說🔛🍁,還是不說💃🏿,怎麽說”有了自己的答案⛅️,我歸納為三個原則🐃。
一是少說多聽🐁。很多時候,傾聽和理解比指導和批評更重要,也更有效。你說得越多🧑🏼💼,她越不理你。你說得越少,她越願意分享。
二是少說多“作”👨🏿🎤。“作”有三層含義。第一是“以身作則”。家長要成為正能量的代表,發揮示範作用,成為孩子好學勤勉的榜樣。第二是要經常表達愛的動作🧨。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愛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睡前一聲溫柔的“晚安”,幫她關燈關門,也是一種愛的交流⛽️。第三是上海話裏的“作”🕞。和孩子出門,一般的事情我都會請她代勞🤾🏽♂️,比如查找路線👱🏼、問路💇🏽、買東西等。雖然她會說“你怎麽老派我去呀”🦠,但是她很高興地去做這些事。
三是該說則說🏄🏿♀️。孩子畢竟是孩子🏃🏻♀️➡️👨🏼,當有些事情處理不妥當🫸🏻,原則不清楚🅾️,甚至認知錯誤時⏲,家長需要直接跟孩子指出👨🏽🦳🤜。不過🦇,說的時候要註意選擇合適的場合🧛🏻♀️,選擇合適的語言。多用問句👩🍼,多用選擇句,多用案例(名人的事例比別人家的孩子要好),以“你認為呢”結尾,啟發孩子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