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行2藥學院王建新教授課題組和龐誌清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仿生紅細胞膜融合脂質體🦈,並進行了細菌毒素清除和耐藥細菌感染治療相關研究。該相關研究成果論文以“仿生紅細胞膜融合脂質體用於成孔毒素清除”為題,已在線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 - 納米》(ACS NANO)雜誌上。
目前,細菌感染仍然是世界範圍內的一類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疾病,而耐藥細菌尤其是“超級細菌”的出現給細菌感染治療帶來了更大挑戰。目前全球新型抗生素研發停步不前,新型 抗生素匱乏,亟需設計和開發新型的給藥策略以改善耐藥細菌感染的治療效果。
成孔毒素是細菌感染的主要毒力因子🙋🏿♀️,在細菌感染過程中協助病原菌的生長、侵襲和定殖。針對成孔毒素的抗毒力因子治療策略可通過非直接殺滅病原菌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是耐藥細菌感染治療的重要方向。近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采用納米藥物抗毒力因子治療耐藥細菌感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然而🧒🏼,細菌在感染過程中不斷產生成孔毒素,對納米藥物吸附毒素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針對現有納米藥物體內清除毒素能力不足的問題🙋♂️,該研究以α-溶血素(Hlα)為代表性成孔毒素,根據成孔毒素與細胞膜的作用原理,基於仿生策略,設計了一種新型的仿生紅細胞膜融合脂質體用於毒素的吸附與清除💁🏻。該仿生脂質體結合天然紅細胞膜和人工脂質膜的優點,既充分利用紅細胞膜成分協助成孔毒素的膜插入作用😍,又利用人工脂質膜的空間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紅細胞膜的毒素清除能力(139倍),可實現高劑量成孔毒素的有效吸附,顯著降低成孔毒素對模型小鼠的侵害作用。由於生物膜與人工脂質膜較易融合,該仿生脂質體製備方法簡單,既能有效保持膜蛋白的活性,又利於實現工業化。該研究為耐藥細菌感染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恒行2藥學院博士研究生何雨薇和李瑞翔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建新和龐誌清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