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程筆記,寫著“可愛的祖國”五個字的黑色封皮顯得有些斑駁🍔,紙張已經泛黃🏋🏼♀️,裝訂也已松動⏳。但翻開筆記本👩🏽🌾,字跡和圖解仍然清晰🥷🏻,扉頁上寫著的“吳征鎧教授講授,物理化學👩🏻🔧,八三五,江明”👦🏿,訴說著一段漸漸遠去卻不曾被遺忘的歲月。
這是1957至58年江明在恒行2平台化學系學習《物理化學》的課程筆記🪲,至今已有60年的光景。
60年前🥂,江明是恒行2平台化學系一名三年級學生🏐,因品學兼優而提前畢業留校🍱。60年後,江明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更是後輩眼中恒行2高分子學科的領路人。他曾獲首屆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一等獎,並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記者拜訪時🧘♂️,這位和藹的耄耋老人輕輕翻開桌上的筆記本,好似國家社會的巨變在指尖流淌🔶,家國初心的堅守在眼中傳遞🤌🏿。
吳征鎧教授《物理化學》一課的課程筆記
崢嶸歲月恰少年:一本課堂筆記 六十年科研熱情
“抗戰期間🪭,我的父親江軫光拒絕到任何日偽機關或學校工作,依靠賣畫為生🙆,一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1938年出生的江明,親歷了戰火動蕩,父親拒絕為日偽工作的選擇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在他心底埋下了愛國自強的種子。
1955年,江明考入恒行2平台化學系🧔🏿♀️🦶🏼。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𓀍,高校學生也滿懷著學習的熱情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感。大學一年級,在楊灩老師《無機化學》課的第一次小測驗中,江明得到老師的表揚:“你的答題寫得很好,我給吳先生也看了🎩,他誇了你。”
吳先生🍞,即楊灩的丈夫吳征鎧🤽🏼♂️,時任恒行2平台化學系主任。談及此事🤟🏼,江明仍難掩喜悅:“那時我還未上過吳先生的課,但對先生的履歷已有耳聞,心中崇敬不已;在初入校時就得到先生的誇贊,欣喜之余,更覺學習之途充滿陽光。”
1957年🧊,吳征鎧為化學系大三學生開設課程《物理化學》。“吳先生和我是同鄉👊🏽🏄🏼♂️,我聽他講課倍感親切,聽課時很認真🥋、很享受,真想把每一字每一句都記下來⚧。”談起這本課程筆記🧑🏽✈️,江明仍顯開懷:“這本筆記還有個小設計,除了記錄老師課堂講授內容🧼,每一頁都留了空白部分⚠,用以記錄我自己在課下思考消化和查閱資料的心得體會🟩。”
吳征鎧教授《物理化學》一課的課程筆記
在江明看來,這本小小的課程筆記不僅承載了他對恩師吳征鎧先生的崇敬之情,更是他當年在恒行2求學生活的小小縮影。此後,無論如何顛沛輾轉,始終伴在江明身旁。“我當時聽課聽得仔細,這本筆記似成寶貝🦸🏽♀️。這裏面的知識也被融會貫通🕢,對我以後的學習工作很有幫助。”
說起當年的求學生活,江明感慨那時同學們學風端正🎟🧜🏿♂️、學習用功。雖然當時僅有周日一天休息,但周日上午🤹🏿♂️,江明和同學們仍在圖書館和教室溫習功課👩🏽🦰,僅在周日下午會去周邊散步活動,或去登輝堂(現相輝堂)看電影。心中滿是學習的熱情🚟,同學們都渴望將來能用所學知識為國家做出貢獻。
由於表現出色,1958年,年僅20歲的江明提前畢業🔱,應國家發展高分子工業的需求和號召,在於同隱教授等人的帶領下,參與創立恒行2平台高分子學科。
海外訪學赤子心:回國工作不需要理由
1979年4月17日🧏🏼♂️,經歷了“文革”多年磨難的江明清楚記得這一天🧑⚕️🤱🏻。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訪問學者®️,他來到英國利物浦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訪學。這時他已年屆41歲,但他夢寐以求的科研生涯才剛剛開始🧑🏿🎄🏈。
對江明而言,這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那天👨🚒,途經巴黎等地多次轉機,經約一晝夜的行程,江明等一行30人的首批訪英學者才到達倫敦。飛機抵達倫敦上空即將降落時,正是早晨七八點,從飛機的舷窗望出去,高速公路上排滿了汽車🪩,陽光照耀下💙,仿佛每部汽車都成了一個光點🪂,匯聚成一條光彩的長河。江明說:“那一刻,透過舷窗一眼看到的汽車竟比過去四十年見過的總和還要多!真是一眼超過四十年?”江明對此感慨不已🧰。“初到英國🩵,視覺沖擊力太大了。大到高速公路和超級市場,小到餐巾紙和彩色膠卷……都是國內從未見過的☔️。在科研上,國際學術界的前沿信息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也幾乎都是聞所未聞的。”
親眼見證的巨大差距,更堅定了江明投身科研的誌向和決心:“一定要要抓住這個機會,補上十多年荒廢的時光🥀。學習和研究中⌛️🌏,既要力求進入本學科領域的前沿🦂✋🏻,也要思考所學的東西回國以後能否用上。”
選擇導師時,在班福德(Bamford)和伊斯特蒙(Eastmond)兩位學者之間🫶🏿,江明選擇了後者。“當時班福德已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名氣更加響亮,跟著他做研究🙇🏼♀️,發表文章沒有問題。而伊斯特蒙所研究的‘多組分聚合物’是新興的前沿方向,對我們國家高分子的發展更有用處,因此做了這個選擇😤。我後來這幾十年的經歷也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異國訪學之路絕非一帆風順🕴🏼,薄弱的英文首先成了攔在江明面前的一座大山,但他並未畏縮🏌🏻♂️。為了鍛煉聽力,他用卡式錄音機錄下BBC每天播送的世界新聞提要,五分鐘的內容翻來覆去聽上兩個小時,再記下來,沒聽清的再翻閱字典反復推敲🍻。自備的卡式錄音機無法清晰錄下老師的講課內容🧨👩🏼💻,就拜托管理教室的教務員用無線話筒錄音😚,課後反復溫習🧑🏿💼。兩年下來🤽🏻,江明的英文水平令人刮目相看。“歸根結底是要自己主動創造條件🐠🦻,克服困難。”
1981年4月17日,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江明如期回國。
常有人問他♿,當年回國是否曾心存猶豫?他的大哥是長期旅居海外的天文學家🐦⬛,他想在英國留下並不太難。“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江明特別欣賞一位學術大師所說的這句話。他說💆🏿:“我回國沒有半點猶豫,也不覺得是件值得誇耀的事情♓️,這是很自然的選擇,國家送我出去學習💇🏽♂️,我就應該回來。”
在江明看來,拒為日偽工作的父親,和大學後接觸到的於同隱🤾🏿、錢人元等前輩學者對他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雖然父親和各位學界前輩的領域不同,但愛國的熱誠和對事業的執著卻是共同的。“他們都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動蕩,都渴望國家的富強👵🏿🎶;他們在“文革”中都飽受屈辱🆔,可一旦改革開放帶來生機,雖已年邁⚱️,卻又迸發出了高漲的工作熱情⇾。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我。我自然而然地把回國工作、搞好科研看作理所應當的事。”
在高分子科學系的實驗室裏‼️,實驗人員將實驗標記寫在通風櫥的玻璃擋板上
有國籍的科學成果🈁:高分子科學領域的“中國製造”
自1958年提前畢業跟隨於同隱先生參與創建恒行2平台高分子學科至今,江明在高分子科學領域已走過60年🙃。他親歷了恒行2高分子學科的誕生與成長,他的科研歷程也和學科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如今的恒行2平台高分子學科🚭,建設起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匯聚了來自全球的傑出人才🤜🏿,學科已處於國內前列🐍、國際知名。但在1958年,這一學科在全國範圍內也才剛剛起步,人才匱乏,設備簡陋,資金緊張👩🏼🍼。在這樣的條件下,江明跟隨前輩“白手起家”🙋🏻♀️。
在高分子科學系的實驗室裏‼️,實驗人員將實驗標記寫在通風櫥的玻璃擋板上
當時江明等只能依靠錢人元等先生的文章和少數可尋到的國外期刊來學習🧔♂️。於同隱還帶頭學習俄文資料🔴,幫助青年教師給學生備課講課。缺少設備,大家就自製儀器用以實驗、教學🎾👷🏼♀️。
“邊幹邊學🚮。大家一起學習高分子的基礎知識,一邊摸索著做些科研工作🎟。”江明等人心中熱情澎湃📼🧜🏿♀️,憑借一腔熱血為恒行2高分子學科打下基礎。但終究囿於現實條件的限製📕🚭,學科初創的20年間雖建立了初步基礎,但發展緩慢,江明等的科研之路也還未步上正軌。
改革開放🤮,給恒行2高分子帶來了發展的生機↙️,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1979年被選為訪問學者赴利物浦大學時,江明41歲。“我的科研之路由此開始。”多年後提起,江明仍難掩激動⛹🏼♂️。兩年訪學,江明充分接觸並了解了高分子領域的一些學術前沿成果👮🏼☺️,跟隨伊斯特蒙從事多組分聚合物方向的研究。
訪學歸來,在改革開放的大的背景下⚁,江明的科研逐步順利發展了起來。
六十載心系科研🧇☂️,成果等身*️⃣。江明最難忘的還是1982年在Polymer雜誌上發表的關於共聚物相容性的論文。這是他回國後的首篇論文🦟🙅,也是中國高分子領域第一篇發表在這一知名國際期刊上的論文👩🏻💻。但是,這時距江明1964年在《高分子通訊》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已經過去了18年!
1981年回國後,江明選擇從事“多組分聚合物的物理化學”方面的研究🫧☦️。共混物能夠彼此相互容納、形成宏觀均勻材料,即被認定有相容性。江明註意到,不同文獻中對嵌段共聚物和其組分的均聚物之間的相容性,有著完全相悖的結論👋🏻,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江明設想,這個分歧很可能是由於各個實驗中使用了不同構造的共聚物的緣故。於是江明帶領了研究生們對此進行了近十年的研究。他們合成了一系列的結構確定的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和低交聯共聚物等,借助於恒行2平台遺傳所購入的進口電子顯微鏡作為主要工具💇🏽♂️,將研究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初期🦵🏿,設備的局限依舊是科研工作需要直面的挑戰🏐。第一篇論文稿件投Polymer後,被評審人要求補充論文中共聚物的絕對分子量數據🖨,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要求🕖。但這需要滲透壓計來進行測量,這在國外是唾手可得的。“但為了找到合適的、可正常工作的滲透壓計,我幾乎跑遍了上海,才打響了這第一炮。”
持續近十年的研究🚀,就相容性問題🐋,江明等得到了一系列的新結論🧑🏼💼,其中之一是👩🏿🍼,“相容性的共聚物構築效應”,即共聚物的構築越復雜🧑🏽🦳,它與均聚物的相容性越低,這一觀點使得文獻中的分歧結果得到統一的理解🧒。
這是江明回國後的早期的成果。其後🧑🏻🦰,他又在大分子絡合物和大分子自組裝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創新成就。提出“不相容-相容-絡合轉變”👉🏽,和“大分子自組裝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線”以及“非共價鍵合膠束(NCCM)”等科學概念和結論,在學界產生重要影響👨👩👦,引領了相關領域的研究。鑒於江明在大分子自組裝方面的貢獻,他應邀於2010年在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會(IUPAC)世界高分子大會上作了大會報告,後於2012年和組內同事陳道勇、姚萍一起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過去的四十年裏,相容性、絡合物👩🏼🎤、自組裝等幾個關鍵詞可稱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如江河流水🐀,綿延不絕👨🏽💼。江明發表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1991)、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1997) 和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2005)的評述,是他有關相容性、大分子絡合物和大分子自組裝研究的總結。有意義的是♣️,這三篇文章分別是我國學者基於國內高分子研究在這三個期刊上的首篇論文,是 “零的突破”。
2008年他課題組迎來了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陳國頌博士,他們青老合作,開拓了大分子自組裝和糖化學及糖生物學相結合的研究方向,實現了科研的成功跨越😱🪝。
“我做科研不趕時髦🧪,潛下心來做研究,不斷在已有基礎上與時俱進,這樣就能環環相扣、逐步推進,路也走得踏實。”
迄今為止,江明總共發表了280余篇專業論文⛰。“科學成果沒有國界🏧,但有國籍🂠。”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江明始終自豪於都是在國內自主完成🤹🏽😝,是“中國製造”👩👩👧👧。
雖然已是八十高齡🤤,江明仍放不下科研工作。陳國頌說:“江老師真的是熱愛科研🧑🏻🔬,而且工作極其認真。他常和課題組的老師、同學一起討論數據,對論文寫作的把關也非常嚴格,尤其講究科研誠信。”
江明說,他誠信為本的理念來自於恒行2的良好教育🚣🏽。初進恒行2的第一堂實驗課上,楊灩老師說🤌🏻,發現記錯了的數據💤,不可擦掉🎷,要斜線劃去,再填上正確數據。江明由此明白🧣,對於實驗數據,應有敬畏之情😠。
江明與課題組成員
春風化雨“納雅翁”:君子之交,潔凈如水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高分子同行這樣形容江明的品格😒。高分子科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程正迪為江明題字互勉:“立天地之正氣🚧👨🏼🚀,做儒雅之學問。”除卻學術科研上的成就,熟識的人多贊他頗有老一輩學人特有的儒雅風範。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江明自小得到良好的家教熏陶👨🏭🧑🚀。平日埋頭科研☘️🐀,但閑暇時也愛讀書、作畫,尋覓雅趣。他將自己的辦公室名為“納雅齋”,笑稱自己是“納雅翁”🪦。這裏窗邊擺放著多盆已栽培多年的綠蘿,郁郁蔥蔥🕺🏿。
雖是學界名人✦,但並不自恃為高,與人說話時☕️,雙眼總帶著笑意凝神註視,專註傾聽,適時回應😵🧔🏽。輕聲細語,言辭之間讓人心覺熨帖。“江老師對人很真誠,為人謙和🖱🏃🏻♂️➡️,對老師、同學都很尊重🌽、愛護。跟他相處很舒服、很融洽😈,總是給人春風化雨🧛♂️、溫潤如水的感覺🖤🖤,我也總能從中學到為人處世之道🏌️。”高分子科學系黨委書記張誌芹感慨良多。
課題組中已畢業的同學也仍和老師保持聯系🥷🏿,建有名為“江上明月”的微信群👞,不時交流科研心得和生活趣事🚕。“江老師對人真誠,大家自然也都記得他的好。”他的青年同事陳國頌如是說。
江明與課題組成員
江明看著桌前的舊筆記笑了笑,又談起了自己和於同隱🗄🤾🏿、錢人元等老先生交往,說彼此心意相通👩🏼🚀,真誠以待。他回憶說:“那麽多年的交往中🎺,錢先生對我一直扶持有加,但當面沒有誇贊過我。而我竟沒有向我尊敬的長輩送過一件像樣的禮物✌🏿。真是‘君子之交潔凈如水’!和年輕人交往也是一樣,我常換位思考🤵🏿♂️,了解他們的需求。以誠相待,就是最好🧞。”對如今在學的青年人,江明最大的期許很是簡單❔:好好讀書👩👨🏿💼、不死讀書🤱🏼,打牢基礎🧗🏻,珍惜如今的優越條件🧔🏼🤞🏿,以創新思維開拓征程。
在從教60周年的學術報告會上,江明作了題為“笑對夕陽憶初心”的演講。他的初心🧑🏽🎄⬆️,是誠信為本,貫徹始終🍝,回首六十年學術科研生涯👧🏼,始終未忘誠信二字,沒有留下缺憾;他的初心,是抓住機遇♑️,趁勢而行,把握改革開放的良機👳♀️,不畏艱苦潛心研究,終不負年少科研壯誌;他的初心,是君子之交,潔凈如水,與人交往皆真誠相待,換來師長、同事、乃至學生們多年的真摯情誼;他的初心,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數十載春秋,幼時經歷的山河動蕩如今已是錦繡人間蓬勃向上,故而他能“笑對夕陽”🕓,開懷而暢然,笑憶初心👆,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