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院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近期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傳承發揚新聞系老系主任🐦🔥、《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首譯者陳望道開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科傳統👰🏽♂️,開展多項主題活動💝,紀念《宣言》發表170年和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引導全院師生爭做《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舉辦理論研討,探究《宣言》精神的理論價值。4月28日,學院與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共同舉辦理論研討會。會議邀請新四軍老戰士、兄弟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圍繞《宣言》的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宣言》與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陳望道首譯《宣言》等三個專題展開研討👨🏿⚕️。會議強調了《宣言》的宗旨是關註和回答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分析了《宣言》“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奮鬥”的理論精神⛓️💥,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宣言》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包括新聞學科在內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
聯合攝製影片,回溯《宣言》精神的孕育歷程。2017年11月起,學院師生就開始籌備紀錄片《信仰之源》劇本。團隊成員歷時四個月🧗🏿♀️,數易其稿,打磨出多個版本的腳本🪴。拍攝期間,合作團隊沿著《宣言》在中國翻譯和傳播的足跡一路尋訪,先後到陳望道的家鄉義烏分水塘村、北京大學圖書館、原中央編譯局、寧波北侖等地拍攝👩🏿🦰,並先後采訪了陳望道之子陳振新教授和黨史專家等。師生們在攝製實踐中深入學習先賢奮鬥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浸潤式地品味信仰的味道,認同真理的力量。紀錄片5月9日播出後,社會反響強烈。
組織紅色之旅,體悟《宣言》精神的當代實踐🧓🏼。5月3日至5日,學院組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團隊赴革命聖地延安見學。參訪期間👨👨👦👦,團隊成員參觀了延安魯藝、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新聞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以及梁家河村、學習書院等地,並與延安大學、延安新聞紀念館聯合召開了“馬克思新聞觀教育與紅色文化基因傳承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座談會”。活動緊緊圍繞“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這個主題,團隊成員重溫黨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史,在瞻仰與尋訪中,錘煉了黨性、凈化了心靈,提升了搞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特別是習近平新聞思想教學科研的能力信心。
參觀望道舊居,爭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5月8日下午⛹🏽♂️,學院教師第一支部前往《宣言》展示館,瞻仰陳望道先生舊居。參訪期間🧑🧑🧒,教師黨員們重點了解了陳望道先生作為新聞系系主任、建設新聞館的工作及育人經歷🤔。在一組組珍貴的史料展陳中,教師黨員們深入領會了《宣言》的翻譯👃🏿、出版和傳播的過程,感悟了老系主任始終堅守、矢誌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一生“宣揚真理🏃♀️➡️、改造社會”的理想信念,“好學力行”“學行並重”的辦學理念。教師黨員們表示,《宣言》展示館的展陳揭示了真理之光,信仰之源,對於當下如何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此外,學院主要領導還帶頭在《解放日報》《文匯報》等主流媒體發表了多篇主題文章👨🏼🦲,在全院形成了良好氛圍。一位青年海歸教師在參與上述活動後寫道💇🏽🐜:過去用西方理論來解讀當下中國社會,總存在一種不可名狀的“隔膜感”。如今領悟到🏇🏽,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認識與研究🧑,必須要以中國當下的現實為經,即厘清中國不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以中國的歷史,尤其是黨的歷史為緯,即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芽、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以及黨在自身發展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的貢獻,以此為坐標,突破長期以來的“隔膜感”,開啟紮根中國大地、具有中國氣派的教學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