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017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舉行。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教授團隊完成的項目《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個體化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項目組成員還包括附屬腫瘤醫院的孫藝華📥🌭、李媛、相加慶、張亞偉、胡鴻、張傑、羅曉陽、陳蘇峰🌉、葉挺、張裔良♾🔲、張揚👩🏼🎤、潘雲建、李航💤、鄭迪凡。
中間為陳海泉教授
目前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對於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手術依然是治療首選。外科手術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切除腫瘤組織和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肺葉切除或全肺切除聯合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是標準的手術方式☘️。手術前需要一系列檢查包括骨掃描、氣管鏡等❤️。近年來,隨著CT篩查的普及,我國的肺癌疾病譜已經發生了變化,早期肺癌檢出率不斷增高👨🏼🦳,且大多以磨玻璃結節為主要表現🉑,其生物學特性與過去的大腫塊肺癌有明顯區別。對於這類早期患者◾️,傳統的診療方案是否合理?目前的標準手術方式是否會造成過度治療?這都是目前早期肺癌診療面臨的重要挑戰👋🏼,急需建立一個新的個體化診療體系,以減少患者創傷🏌🏽♂️,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針對上述問題🧂,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陳海泉團隊研究項目依托胸外科微創技術優勢,形成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為主的個體化診療體系🤜🏿。歷時10年,從創建新的診療規範,減少患者手術創傷,到形成基於分子分型與病理亞型的個體化治療規範,此項個體化診療體系的建立和推廣🟦,成效顯著。
診療體系
關鍵技術
項目組在國內率先開展基於社區早期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定義不吸煙👨🏫、女性為中國肺癌新的高危人群✊。2013年8月~2014年8月,項目組在上海市閔行區的7個社區,以先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庫為基礎❣️,開展自然居住人群中肺癌高危人群的初篩研究。共篩查高危人群11332例,其中女性比例37%,不吸煙患者比例17%,平均年齡63.8歲👩🏼🏭。查出肺原發惡性腫瘤27例,患病率238/10萬👨🦯。其中81.48%是0-I期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平均年齡只有60歲。比較後發現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168/10萬和358/10萬 🎓;吸👴🏻🧛🏼♂️、不吸煙人群患病率分別為159/10萬和337/10萬。以往的經驗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煙為主👩🏼🦱。但項目組的研究卻發現:女性、不吸煙人群是中國肺癌新的高危人群。
項目組的社區肺癌篩查結果為後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大規模篩查方案的製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上海市社區居民及機關企事業人員的體檢,大部分已經從以前的胸透或者胸片檢查換成CT檢查,並發現了大量早期肺癌患者。對他們進行早期幹預,避免了疾病的進展對社會、家庭造成的極大負擔🥖。目前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70%以上是受益於肺癌篩查計劃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僅2016年📁,年輕不吸煙女性患者更是占到了早期肺癌的76.2%(433/568)。基於我們全新定義的肺癌新高危人群,對她們進行早期篩查🤱🏻,提高篩查效率;早期幹預🚊,提高了長期生存預期。這為社區肺癌篩查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具體寶貴的實踐經驗📶。
項目組在國際上率先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診療規範,對早期肺癌術前檢查流程和項目進行“瘦身”📂。項目組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對選擇性早期肺癌患者術前不做支氣管鏡和骨掃描等檢查📃,建立新的診療規範,減少患者痛苦🚉,節約醫療資源,並在國內率先開展EBUS-TBNA替代縱隔鏡對縱隔淋巴結分期,減少患者創傷。
結合術前CT影像,臨床診斷為T1N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則患者支氣管鏡檢查完全沒有異常🫱🏽,因此項目組認為這類患者術前可不必接受支氣管鏡檢查(論文2)♾。臨床診斷為T1N0的患者👩🏼🔧👩🏿🎨,骨轉移的發生率不到1%。而其中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又具有明顯的特征:年齡小🛀🏽、有臨床症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等。因此⏩,可以僅在這類高風險人群中進行骨掃描檢查,其余早期患者可不行骨掃描檢查。項目組據此建立了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術前診療規範,避免了大量早期患者進行氣管鏡和骨掃描檢查,不僅使患者免於身心創傷🪙,同時也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在國內最先開展EBUS-TBNA微創活檢技術,該項技術有較高的安全性和診斷準確率,能夠替代大部分縱隔鏡檢查🤺。對於那些影像學上淋巴結陰性的患者,項目組也建立了“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標準,通過對臨床信息的定量分析🚴🏼♂️,能有效預測縱隔淋巴結的轉移率,指導手術方式。
據陳海泉教授介紹,基於此項新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前精確診斷策略,僅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氣管鏡(800元/人)和骨掃描(1000元/人)檢查,直接減少檢查費用近126萬元,節約術前住院時間超過700人*日🚻。自2012起,項目組的研究成果逐步在全國十余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據不完全統計,采用新的診斷策略😎,每年可為國家節約醫療費用超2000萬元。EBUS-TBNA技術也已經從2010年起在國內各大三級甲等醫療機構廣泛應用✌🏿,並逐漸取代傳統縱隔鏡檢查方式🧥👩🏻🚒。
項目組在國內外建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精準手術治療策略。由於肺癌早期篩查工作不斷普及,許多就診患者均為早期微小癌,結節直徑小於1.5CM。為了能在手術中精準找到病竈位置🧛🏽,醫院於2008年在國內最早開展CT引導下Hookwire定位下電視輔助胸腔鏡肺小結節切除術🏄🏼♂️,對直徑在1.5cm以下的肺小結節行術前精確定位,術中精準切除🖐🏻。即使是亞厘米結節也能準確定位,避免了術中創傷較大的肺葉切除🤼♀️。這類手術成功率達到了99%,同時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創傷。
此外,對於那些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沒有一個標準規範的手術方式🏟。哪些患者亞肺葉切除能替代肺葉切除?那些患者不需要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以減少術後並發症?針對這些問題和困惑,項目組分析了醫院2012年至2014年期間 803例臨床I期周圍型肺腺癌患者,並比較了這批患者術中冰凍病理與術後石蠟病理的診斷符合率。
數據顯示🏘💷,若將腫瘤分為浸潤前腺癌和浸潤性腺癌,兩者的診斷一致率高達95.9%🖌。並且浸潤前期肺腺癌患者的5年無復發生存率高達100%🫷🏿。由此,項目組創新性地提出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征,打破了過去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方式混亂的局面🧝♂️。經教育部查新工作站查新及國內外文獻檢索,項目組創立的基於術中冰凍病理指導肺癌手術方式的規範化標準屬於國際首創。
除此以外,項目的創新點還包括💌:定義FGFR融合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新的分子亞型🤚🏻;建立了基於分子分型與病理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規範👧🏻;創建術後肺腺癌患者基於分子分型與病理亞型的個體化治療策略👨🏻🦲;首次闡明中國人群肺鱗癌、肺腺鱗癌基因突變譜。據悉,正式基於分子分型與病理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規範,術後患者根據病理亞型和腫瘤組織的分子分型🧑🦽,臨床上都能製定出一個詳細具體的輔助治療計劃和隨訪計劃,受益於該計劃,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患者中,有20%左右的高危患者,在復發的早期即得到了準確診斷和及時幹預🤸♀️,有效延長了生存時間🧖🏽♀️,具有極強的臨床實踐價值。
據悉,陳海泉教授研究團隊共發表論文68篇🏄♀️,其中SCI收錄66篇,累計引用571次3️⃣。總影響因子272.9分🤷🏼。其中關鍵創新點之一“術中冰凍病理指導的肺癌手術方式” 2016年發表於JCO雜誌(IF=20.98)🫰🏻,同期配發評論:“外科個體化治療早期肺癌的重要進步”。項目總體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部分國際領先。
目前🐀,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微創腔鏡肺癌手術比例超過70%, 浸潤前期肺癌5年生存率100%📛。項目成果已在全國20家三級甲等醫院推廣應用✏️🐾,每年服務患者超過一萬人,節約醫療費用超2000萬元。 陳海泉教授先後應邀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麻省總院⛅️、範德堡大學癌症中心、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授課🤽♀️👨⚕️;2013至2016連續4年應邀在美國胸外科學會(AATS) FOCUS授課🟥,2015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年會講課;擔任AATS 2016年會第一天的共同主席並授課;2016年作為中國人第一次當選為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TS)國際理事和AATS 會員發展部委員🌔。項目組成員多次在AATS、STS、ACCP、ESTS年會、全國胸心外科年會等發言20余次🔃。2013年起,與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聯合舉辦每年一次亞洲微創胸外大師班,重點推廣該項目中的關鍵技術。本項目還為胸外科培養了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獲得者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1名;上海市銀蛇獎1名等👩🎨。
(封面製圖: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