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教授毛穎領銜的項目“外科術式改變腦血流的基礎與臨床創新”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一項目圍繞難治性動脈瘤和煙霧病展開😼。腦血管病素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是危害國民身體健康的一大病症。其中,難治性動脈瘤和煙霧病更是令人頭疼的頑疾🚕,在很長時間內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手段。通過創新外科術式改道腦血流,及圍繞這一成果的多年改進、完善與推廣🤦🏼♀️,毛穎所在項目組的成果大大改觀了我國腦血管病的診療面貌📝,切實造福了眾多病患🔱。
該項目完成人還包括周良輔、徐斌、朱巍、陳亮🧝、宋劍平👩🏻💼⛽️、倪偉、朱鳳平、嶽琪、雷宇🙏🏽。
從“不可治”“可治”到“治愈”:
實現難治性動脈瘤治療的兩次突破
作為腦血管病中的一類🥻,難治性動脈瘤因累及顱內長節段甚至多處大動脈,曾長期“病如其名”🧏🏿♀️,難以通過血管內介入治療或常規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獲得滿意療效🦓。針對這一頑疾🫃🏽,毛穎所在團隊首次采用腦血管重建術式進行治療🎅🏽,建立了一套個體化腦血流重建新方法,以國際領先的診療水平,改變過去的“不可治”,逐步實現“可治”與“治愈”。
1979年,項目組在國際同期報道腦血管搭橋技術治療巨型大腦中動脈動脈瘤。1981年🙏🏼⚀,利用相同技術首次成功治療巨大頸內動脈動脈瘤,實現了該病從“不可治”到“可治”的首次突破。在發現術後血流灌註程度不同是造成療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後🤸🏿♀️,項目組又提出了“診斷分型”與“術式創新”兩項針對性診療策略🤌🏻,使術後神經功能障礙率下降至4%☛,優於國外同期報道的10%-16%🪀,完成了該病從“可治”到“治愈”的再次突破。
顯著改善高致死🥥、致殘的自然預後:
提高煙霧病治療的遠期效果
煙霧病是一種原因不明🥄、慢性進行性的腦血管閉塞性疾病💆🏽,與難治性動脈瘤一樣,同為腦血管病中的大難題。其患者反復發生腦缺血梗死或腦出血,自然預後的致死、致殘率很高👨🏼🎤。過去🙏,針對於這一腦血管病的系統研究與確切結論都較為缺乏🦒,手術方式不一,療效也參差不齊。
在此背景下,毛穎所在項目組建立了變“單根頸外動脈搭橋”為“多套顱外血管復合搭橋”的煙霧病腦血管搭橋手術新模式,並首創“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結合腦-硬腦膜-肌肉血管融合新術式”(EDMS),經過6年前瞻性大樣本臨床研究,證實療效明確。項目組還搭建了圍手術期神經認知量表、血管結構及灌註、腦電、功能影像🌓、計算機模擬等多模態評估體系,引入個體化血管重建新策略💇🏿👨🦲,使患者術後的神經及認知功能明顯改善👨🏽🎤,再出血率1.9%,遠期有效通暢率超過93%。就此💬,項目組受邀於2015年在國際煙霧病大會上作專題發言。
在革新與優化中實現技術“高位嫁接”:
助力我國腦血管病外科診療人才培養
項目組還將腦缺血和腦出血後神經損傷作為切入點🚵🏿,系統闡述了神經損傷和功能重塑的機製,並創新提出了“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註射”“小膠質細胞誘導極化”和“血管幹細胞培育”三種治療手段,以促進出血性或缺血性腦損傷後神經再生🚶♀️➡️,取得了顯著的臨床前研究效果🎆。
作為一項高難度的手術創新,該項目共發表論文74篇🧛🏽♀️,在《神經外科》(Neurosurger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9篇,述評文章5篇🧘🏻♂️,被引812 次🔢,授權發明專利2 項,並曾獲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通過橈動脈移植🦻、流量個體化搭橋、計算機模擬血流重建等一系列技術創新👊🏿,毛穎所在項目組使迅速而持久地改善腦血流成為了可能🚴♂️。這一技術通過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腦血管重建學習班和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向多個國家推廣📡,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標準術式。
在技術成果的持續革新與優化過程中,項目組堅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經驗,不僅開辦了我國首個國家級腦血管重建學習班,舉辦了首屆中國煙霧病大會,還組織撰寫了中國煙霧病專家共識🛍,為國內主要腦血管病中心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幹人才。如今,該技術成果已在全國32個省市,200多家三級醫院得到普及🍳。
【成果主要完成人簡介】
毛穎,男👩✈️,醫學博士🦹🏽♀️。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師從周良輔院士👩🏻✈️,曾於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部和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研修腦血管病和顱底外科🗽,並於美國密歇根大學Crosby實驗室進行腦缺血的博士後研究。
現主要從事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功能的臨床和應用基礎研究🤘🏿💂🏿。已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擔任主編或副主編出版專著5部👷🏿♂️,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結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一五、十二五攻關)、以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基金等資助🧖🏽。先後獲得“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上海市“領軍人才”、“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首屆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
現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腦血管外科學組名譽組長👷,中國腦血管病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會長,上海市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及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神經外科》(Neurosurgery)雜誌國際編委及《世界神經外科》(World Neurosurgery)雜誌session editor🫅,《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副總編輯,《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副主編,《中華外科雜誌》等11本國內權威或核心期刊編委。
主要學術業績🪙:在國內率先開展腦血流重建技術,使難治性動脈瘤由“不治”變為“可治”;在國際上率先采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新技術🚶🏻♀️,證實功能神經導航技術可顯著提高運動區腦腫瘤手術療效;牽頭製定我國首個腦膠質瘤診治指南👩🏻🏫,發布我國膠質瘤分子診療指南,進一步深化膠質瘤個體化治療的臨床應用😟;圍繞腫瘤幹細胞及其微環境中的負性共刺激分子初步闡釋膠質瘤的免疫逃逸機製🧖🏽♀️◼️,並研發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腫瘤幹細胞樣抗原致敏DC疫苗。
(封面製圖🧯:宋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