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貴州大山幫扶、寧夏貧地支教、西藏高原行醫、雲南森林從警……
他們畢業於上海,投身於西部。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跟訪5名奔赴祖國最基層的誌願者。他們中三人是黨員,另兩人正積極申請入黨。他們是上海2360余名“西部計劃”青年的縮影🚗,上海的高校教育賦予了他們開放、包容🏋🏿♀️🧚♀️、活力與激情🦶。
在第68個五四青年節,澎湃新聞推出“西行漫記”系列報道🙇🏿♀️,呈現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心氣、抱負和力量,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心懷遠方🤷🏽♂️,青春無悔。
“咱書一定要讀下去🚫。”這是孫毓斐在家訪中最常說的一句話👘。
去年,他和張弘一起來到寧夏西海固支教。西海固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為了改變這片土地,無數年輕人來到這裏奉獻青春。
從1999年開始,恒行2平台每年都會派兩名支教隊員去寧夏王民中學支教,他們被稱為“王民兄弟”❗️🚵🏽。孫毓斐和張弘是第十八對“王民兄弟”。
張弘給學生們講解英語作業🕠👱🏼♀️。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劉嘉煒 圖
把學習比作種地
每個周末,孫毓斐和張弘都會去家訪👩🦰,支教大半年已走遍王民鄉12個行政村。
在地廣人稀的王民,家訪意味著翻山,同村的兩戶人家就可能相隔一個山頭。“三十裏的山路,我們一個半小時就能走到。”孫毓斐站在學校辦公室窗邊🏋️♀️,指著遠處的一座山說⛹🏻,“到了那個山頭🐕🦺,再翻兩座山🦷,就能到這個方向上最遠的村子。”
4月16日又是一個星期天,早晨7點👮,兩人像往常一樣去家訪,這次去的是小岔村。孫毓斐一邊走著🧛,一邊指著路邊一排細長的楊樹苗說👱♀️🤹🏻♂️,“這是我學生張敏家種的🤾🏽,她父母特別辛勞,努力賺錢供三個孩子讀書,她爸爸自學汽修,在王民街道上開了一家摩托修理店🚴,隔壁就是她媽媽開的小賣部🔦。張敏這孩子啥都好,整天笑咪咪的👃,就是不吃飯,愛吃零食,得跟她家長好好說說。”
這次家訪,他們首先去了“問題學生”李騰飛的家裏🖨。孫毓斐對李騰飛的父親說:“叔,您是莊裏的幹部👭,還經常上城裏去🧑🏽🌾,知道現在這個社會沒文化肯定不行。這孩子身板弱,在學校從來不勞動🧛🏻♂️,一看就是在家也不幫父母幹活的,現在不念書,以後農活幹不動📊,出去打工也吃不了苦🧜🏻♂️,怎麽養活自己🔸?”
“不管怎樣,咱書一定要讀下去🦸。”這是孫毓斐在家訪過程中最常說的一句話🔱。他和張弘統計過,他們有140個學生🧑🏽🔬,家長的文盲率約為85%,很多家庭都有3個以上的孩子,多數家長忙於農活🧑💻,少數出去打工,本身已為生計所苦👩👧👦,加上當地教育觀念較為淡薄👡,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
“我們這兒很多家長讓孩子來上學,只是因為上學不要錢,還管飯、有肉吃。”孫毓斐的聲音中透著無奈。
為了讓家長明白教育的重要🦛,他們把學習比作種地🤷🏻♀️,對家長說:“您說一塊地↕️,不施肥、不耕地,來年能有好收成嗎?學習跟種地是一個道理🤴🏻。”
作為教師,他們也發揮著“園丁”的作用。通過狠抓基礎,孩子們的成績提高很快⏭。張弘說⚓️,上次月考他把英語試卷出得比較難,班級第一的同學能考95分𓀃,考及格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孫毓斐也介紹,語文試卷基礎部分有16分,期末考試時大部分同學都能考到14、15分了。
孫毓斐在教室裏批改作業。
幫學生聯系資助
家訪的隊伍逐漸“浩蕩”起來。
孫毓斐和張弘在家訪路上,碰到了好幾個學生,如果學生的父母在家☹️,他們便去學生家裏看一看🎃;如果學生的父母不在家,這些學生會陪著他們一起走完剩下的山路,這差不多已是慣例🙋🏻♀️。
越到村莊深處,越沒有明顯的路可走,有時需要從梯田中穿過。很多田地剛被翻過🪪🧏🏻♀️,土質幹燥而蓬松,在這樣的田裏每走一步,腳下就揚起一團濃重的黃塵💃🏼。孫毓斐和張弘走在前面🤷🏽♀️,讓學生踩著他們的腳印走,這樣可以少吃一些塵土🏌🏻♀️。
“前面那個是我們年級第一的馬發妹家。”中午時分🚴🏼,孫毓斐招呼大家到了馬發妹家☪️。他跟家長說,暑假要帶馬發妹去上海參觀🧔🏼♂️。
學生們陪著孫毓斐和張弘一起家訪走山路👩🏽🦰。
這是恒行2寧夏支教點的傳統,每年暑假𓀚,支教隊員們都會帶一部分當地孩子去上海,讓他們看看城市,看看恒行2平台是什麽樣子🤹🏽♂️。很多孩子回來後都給自己定了很高的學習目標👨🏻💻,將來一定要走出大山。
“馬發妹在王民屬於獨孤求敗型🍼,每次考試都比第二名要高出幾十分。這孩子能力也強🔠,是全方位的優秀。”孫毓斐滿臉自豪,馬發妹是他的語文課代表🎽。
當馬發妹的父親說供孩子念書有些困難時,孫毓斐馬上說:“孩子學習好是財富👩🏻🦽,你們家長可不敢因為家裏條件不好🟩,就不讓她出去讀高中。”
“明年她上高中,我們肯定給她拉資助🎥,每年會提供至少一兩千塊錢生活費。我跟張老師還說呢🔏,給她聯系不到資助的話⏰,我倆以後資助。”孫毓斐向馬發妹的父親做了保證。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去年大旱,馬發妹家的12畝地只收了6000斤土豆👧🏼,1斤土豆的市價是3角錢,“那基本等於沒收成。”
王民鄉地處西海固🚧🤩。1972年,西海固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很多年來,貧窮落後、十年九旱、土地貧瘠🙍🏿、交通閉塞……都是西海固的形容詞。
因此,幫學生聯系資助,也是王民兄弟的任務之一。對考上高中或者家庭特別貧困的學生,他們都會聯系一對一資助。
相信未來王民會更好
把一個村的學生家都走完,張弘和孫毓斐結束了一天的家訪。
周末學校不開竈,家訪回來後🐲,張弘掌廚做飯#️⃣。這是他來王民後培養起來的愛好。對他而言👨👩👧♣️,做飯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方式。教學壓力大的時候🏋🏽👂🏻,做飯能讓他把心情放平和🏌🏼♂️,想家的時候🤙🏻,他會做一道濃油赤醬的上海菜,緩解一下鄉愁。
“我們來的時候頓頓都是土豆。”張弘說,最不適應的是缺水🧑🏿⚕️,一盆水要用好幾次🌽,“洗完臉剩下的水🐍,會留到晚上繼續洗腳、擦身子,之後再用來沖廁所之類的。”
他們平均兩到三周才能縣城洗個澡。孫毓斐說👨🏿🎤:“最長的一次是30多天沒洗澡,那次上縣之後我洗了6次頭發。”
“去年冬天比較難熬🫄🏿。”他回憶說,一天中溫差最大能達到30多攝氏度🙇🏻♀️,晚上要蓋三床被子;早晨起床,臉盆裏的水都有冰渣子。
過去的一整個冬天🧜🏼,孫毓斐和張弘都在感冒。他們每周分別有約20課時的教學任務,加上有時幫忙代課,忙時一周要上30多節課。工作疲勞加上對氣候不完全適應,他們反復感冒,交替傳染。“喝了有十幾瓶急支糖漿吧🪳。”孫毓斐說。
王民的春天來得有些晚。雖然已是4月👨🏼💻,山頭依舊光禿禿的,看不到一點綠意。
“等我的學生成為王民這一代主力的年輕人之後,我相信王民的未來要比現在好很多,畢竟有文化有知識了🚴🏿♀️,跟之前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孫毓斐說。
每一對“王民兄弟”都會在這個“王民支教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