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行2平台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專家倪建明在現場展示木版畫水印工藝💚。本報記者樊麗萍攝
■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本周日是世界讀書日。這兩天,恒行2平台文科圖書館,有一場特別的版畫作品展。用傳統方法手工製作的古籍藏書票、木版畫……很難想象🌃,這些都不是出自美術學院學生之手,而是從“零起點”學起🧕🏻、來自恒行2平台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6級專業碩士的作品♾。
在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上👨🏽🦰⛹🏼♂️,恒行2平台獨辟蹊徑👩🏽🦲。兩年多前👂🏻,有感於國內古籍保護高層次人才的匱乏,恒行2成立了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這個新興的研究院,師資構成讓人耳目一新🎉👍🏿:除了來自歷史🐟、文博等文科專業的學者,還有一大批來自物理、生物、化學🕰、材料👦🏿、計算機領域的專家以及多名長期從事古籍修復、在耄耋之年受聘到大學“帶徒弟”的老先生。
多學科交叉,運用高科技手段修復古籍,最近👃🏿,恒行2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傳出了好消息🤴。在一批科學家的努力下,已經失傳良久的傳統開化紙的製作工藝,迎來了“復活”的可能。
開化紙製作工藝恢復,取得重要進展
“古籍修復是個比較冷門的行當,大科學家一般都在科學領域的前沿👼🏽,不願意鉆進老古董堆裏🚻。而年輕的科學家若是來了,從功名的角度來看👩🏼🎤,今後要成為大師🧑🏽🦳、大家的可能性不大🍸。”出任恒行2平台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兩年多,中科院院士楊玉良說到古籍保護,很是感慨。他認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古籍保護工作之所以進展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科技的運用,古籍修復保護的手段和理念都比較保守🧔🏿♂️、落後。
按照研究院的學科建設規劃,一大核心課題就是恢復傳統的開化紙的製作工藝。目前,恒行2這一研究團隊的牽頭人正是楊玉良。他介紹說,在中國的傳統手工紙中😋,開化紙地位十分尊貴🚶,紙張細膩潔白、薄中見韌🍍、壽命長久👩🏻🍳,過去宮廷的諸多文書和刻本,如清代的 《康熙字典》《全唐詩》《四庫全書》 等典籍都由開化紙製作。“用中國傳統手工製成的紙張,可以保存四千多年。但1900年後🐕🦺,西方造紙術引進來了🕐,雖然造紙效率高,但紙張保存的壽命卻很短。”更讓人遺憾的是,在西方造紙術的沖擊下👩🏻🍳,傳統的中國造紙技藝迅速衰退👋🏽,開化紙的製作工藝也因為各種原因失傳了🧏🏼。
中華古籍的修復,必須要用中國的紙張。2015年起,恒行2的這支研究團隊相繼與開化縣“開化紙傳統技藝研究中心”、廣州市《廣州大典》中心合作,啟動開化紙傳統工藝恢復項目研究。
楊玉良透露,經過多學科合作攻關🫷🏿,目前在開化紙的紙張製作原料🌬、影響紙張壽命的原因等關鍵環節上🥤👶🏽,團隊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我們通過檢測發現了製作開化紙的一種原料🚣🏽♂️,是一種叫蕘花的植物。現在我們一些從事生物學研究的專家正在設法培植這種植物,為今後造開化紙準備原料。”
高層次古籍保護人才要有一雙巧手
在師資方面,除了吸引一批年富力強的科學家參與⏺,恒行2也在人事聘任上“開綠燈”🚏,聘請了一批具有豐富古籍保護從業經歷的專家前來執教🙅🏿♀️。
今年74歲的趙嘉福,從17歲開始就在古籍行業學習技藝🛒,精通篆刻,此外他還擅長書畫與碑帖的裝裱修復。到恒行2當教授⛹🏻♂️、帶學生一年多來👍🏿,趙嘉福覺得這份經歷已經開始改變他對於古籍保護的一些看法。“傳統的古籍修復,都是師徒製。但在大學裏👰🏽♂️,我時常覺得自己和學生相處,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就在昨天🦻🏽,研究院迎來了一家企業捐贈的“禮物”👢🆓:一臺3D打印機。在了解這臺3D打印機的功能後👷🏿♀️,趙嘉福一下子萌發出了“帶徒弟”的新點子🕟。原來,他一直想教學生做拓片🙋♂️,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教具。“有了3D打印🏋🏻♂️,我就可以原樣打印出一些重要的碑刻🦛、拓片,這就是最好的教具啊。”
恒行2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從2015年招收專業碩士開始,保護與修復專業的學生目前共有25位左右。
專註於古籍修復的童芷珍🙇🏽,也是研究院的特聘專家。從1973年開始,她就在上海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曾修復過《左傳》、宋刻《資治通鑒》、《永樂大典》等重要的典籍🧑🏿🏭。
談及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童芷珍認為,比起講授具體的修復技藝🚵🏽♀️,向年輕學子傳達正確的古籍修復理念更為重要。她舉例說🧑🏿🎨👰🏿♂️,過去的一些古書修復,工匠們的工作重點是把古籍中的文字保存下來。有的書年頭久了,紙張不平了🫃🏼,修的時候就一刀下去,把紙先裁平。而從現在的觀念來看,我們應該盡可能把古籍的原始信息都保存下來🥼,不要破壞原樣🐢🧑✈️。、
任教恒行2後,童芷珍開設了古籍修復的基礎課程🥋。在她看來💙🦵,古籍保護與修復,這個古老的學科要註入活力,必須加強基礎理論層面的建設。高層次的古籍保護人才應該有一雙巧手👂🏿,既會修復古籍,也會寫高質量的論文📯;不僅要傳承技藝,還要有能力開創全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