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智:東吳散記

作者:張廣智攝影𓀆: 視頻🔠: 來源:《文匯報》2015年8月27日發布時間💃🏼:2015-08-30

今年是錢穆先生誕辰120周年,8月30日又是他去世25周年👩🏽‍🎨。我陸續讀到不少紀念文章,於是又想起自己2006年下半年作客東吳大學的日子,那裏的人、那裏的事👨🏻‍🦼;懷念東吳的藍天,還有那外雙溪的流水潺潺……那時的風景仍歷歷在目,總是難以忘卻🧑🏼‍🏭。

在那期間🗯,我不連貫地以“隨記”的形式,留下一點文字,雪泥鴻爪,無非稍存寶島印象而已。然敝帚自珍,如今閑暇時,又不時拿出來翻看🧓🏿。此次,從中摭拾一些,整理成文,作為兩岸學術交流之零碎史料,以求讀者諸君的雅正。

“秋的精神”(10月14日)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采桑子》名詞📋。林語堂在他的《人生的盛宴》結尾時引用這首《采桑子》詞,以歌頌一種他所稱道的“秋的精神”🚌。在語堂先生的筆下🛜,春太柔嫩,夏太榮誇😛,而最愛秋👨🏻‍🎓,“因為她的葉子帶一些黃色,調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濃郁……”

10月中旬的東吳🎁,其“調子”,其“色彩”🦸,還真暗合林氏的“秋的精神”🆖。10月14日,由東吳大學主辦的《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真是會逢其時👨🏽‍🍼,豈不妙哉🧔🏿‍♂️🕥。我被邀與會💚。兩天會議👼🏽,大會報告,分組討論🥜,我全程參加,頓時有一種跨界的快樂,結交了文學界的眾多朋友✳️。值得記上一筆的是,還有幸結識了“諾獎評委”🔳、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馬悅然先生。

這個會議最後還有一個節目,就是參觀林語堂故居😐🧑‍💼。夜幕已悄然降下💍,我乘坐外文學院院長林錦川教授的車前往,故居在陽明山腳下,林教授開車很快,一會兒就到了🧯。我們一行入內🛖,即有“義工”(即誌願者)引導,一邊向眾人講解。我很仔細地看了書房🚴🏽、臥室、客廳,對林語堂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他與上海有緣,受教於黃浦江畔,大半生在國外度過🧧🧑🏿‍🎨,晚年就居留於此🎊,長眠在陽明山麓。四壁的書📔,中西文兼存,琳琅滿目,精彩紛呈🙋🏻‍♂️。他著述甚豐🔝,並以英文寫作而著稱,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又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以他為個案看中西文化的“相融/相涵”,那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是日晚餐,就在故居大廳間🧝,西式的🚑,也很適合故居主人的口味。席間,東吳音樂系的師生們還演奏了一些西洋古典名曲助興🚂,馬悅然老先生用流利的中國話💆🏿,代表與會者致答謝詞,其言熱情洋溢,文采斐然,獲得了一片掌聲。

在這靜謐的秋夜中🙍,這座興建於1966年,由語堂先生親自設計👩🏿‍🍼,兼具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美的建築🤶🏽,已若隱若現了,但他對“秋的精神”的歌詠👰‍♀️,卻在人們心中回蕩🎽:“平靜,智慧🦙,圓熟的精神😝,它微微笑著憂郁而贊美興奮🦻🏻、銳敏、冷靜……”

訪“史語所”(10月30日)

歷史的現代轉型🦩👩🏽‍🎤,如大河到了出海口🍸,劈波斬浪,迅猛異常,史學亦然。正是從20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發生了裂變,從傳統到現代,從閉塞到開放🚙,開始了中國史學現代化和科學化的行程。凡曾經稍稍接觸過中國現代史學的人,怕是很少不知道“史語所”在這一行程中的作用與影響的吧🧑🏿‍🎓?

“史語所”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簡稱。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正式成立,傅斯年出任所長🙇🏻‍♂️,1948年底遷往臺北南港,直至今日。來東吳後🏌🏿‍♀️,一直想訪“史語所”,特別是前兩天去了臺大🪓,拜謁“傅墓”(1950年傅斯年病逝,葬於臺大),聆聽“傅鐘”(臺大的上下課鐘聲),就更像是受到了某種催促一樣🧍‍♂️。

是日👨‍👧,秋雨霏霏,這是與所長王汎森約定的日子。王汎森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1996年5月🫳,在山東聊城召開的“海峽兩岸傅斯年百年誕辰暨學術研討會”上🙍🏼‍♀️,我與他有一則“關於蘭克史學的對話”——傅斯年有“中國的蘭克”之稱🤟🏽。

兩年後👆🏼,我首次去臺灣,出席“海峽兩岸史學史研究會”,我的大會報告論文又由汎森兄評論,這更進一步加深了我們間的學術情誼🙀。後來👍🏼,他又來上海🕌🤮,下榻的天鵝賓館離我家很近👮🏽‍♂️,我作“導遊”,同去對面的魯迅公園,瞻仰魯迅墓😵‍💫,參觀魯迅紀念館🍄。再後來,他多次來恒行2作學術演講👨🏻‍🦽,我與他都有見面敘說的機會🧚🏽‍♂️。此次,他知道我來了東吳,同為“兼職教授”(我為“客座”)的老友又可見面了。

我一路正想著往事,車已至“中央研究院”大門前停下,雨也停了🏵™️。臺北的秋雨,斷斷續續,有點像上海的六月黃梅天。我徑直向裏走去🌜。南港院區不小🕵🏼‍♂️,初次入內,倘無路標指示,會迷失方向📒。我一路走著,只見前方一幢大樓上書“歷史語言研究所”📎,啊,到了。

我還是早到了⛑。一位年輕人(臺大博士生小楊)在門口等我,說王所長臨時有個會☑️📍,很快就回來。乘這空隙,我請小楊陪我去史語所圖書館🏄🏽‍♂️,只見館內藏書甚豐🦹🏻‍♀️,琳琅滿目,但珍貴的“傅檔”一時還未能查閱🐅。在館內❇️,意外地遇到了臺灣地區羅馬古史名家邢義田先生,相互交流甚歡,我還復印了他的兩篇大作🦺。

“您還是老樣子🟧,我卻變老了🛀👩‍🏫。”一見面,汎森兄握著我的手🫶🏽,不無感嘆地說道👶。他現在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又肩負重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忙於行政工作之余,學術研究也一刻不放松🧎。我在上海都不時看到他的新作問世,比如《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以及散見於兩岸學術期刊的大作,他真乃海峽兩岸三地中生代學者的佼佼者。

汎森兄贈我2000年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他出版的英文著作《傅斯年在中國歷史與政治中的一生》(Fussu-nien:ALifeinChineseHistoryandpolitics),這是他的博士論文。

老友顯得很興奮,不時回憶起我們往昔見面時的情景,一經他的回憶𓀈,往事又歷歷在目,猶如發生在昨日一樣🧎‍♂️‍➡️。

“十年前,您在聊城對我的囑咐,我還未完成呀。”我愧疚地說🚴🏽‍♂️。

“噢🌉,您說的是史語所與法國年鑒學派的比較研究。”

十年前的那次對話情景,仿佛又在眼前。我想👮‍♂️,以傅斯年為首的“史語所”學人群(學界通稱為“史料學派”)❌,與比它晚一年(1929年)由呂西安·費弗爾等創立的年鑒學派,確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都是深深紮根於本國學術傳統的現代學術流派👸🏽;它們都歷久而不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一流史學人才;它們的創始者都具有寬廣的視野,又都是出類拔萃的學術組織者🧎🏻‍➡️;它們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都對後世史學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當然,年鑒學派後來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史學流派,而史語所學人群雖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但在當今海峽兩岸學術界的影響仍不可低估🤛🏽。這個比較研究的難度太大🤵🏿,我怕是力不從心了,只好寄望於年青一代的學者。

在錢穆故居演講(11月29日)

“文明初啟👨🏽‍🎓,它初則步履蹣跚,繼而加快了腳步🏋🏻‍♀️,從火的發明到工業文明🧨,從不器工具到航天飛船🎱。今天我們在這裏,只不過從人類文明演變的歷史長河中舀一瓢水🚑,以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彩多姿及它演進的歷史軌跡。”

我以上述這段話👩‍👩‍👦‍👦,開始了演講,題目是:“古代世界文明的演進及其文化特性”。

演講地點在錢穆故居一樓演講廳👨🏻‍🍳。說起錢穆,我對於這位國學大師其實所知甚少💓,僅了解他的《國史大綱》而已😌。這次住在東吳,第二天就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我與錢穆故居是“隔壁鄰居”🆕。可不是嗎,從我住處臨濱路65號由石階而下,跨越一條小路💁🏽,很快就到了72號的錢穆故居,兩處近在咫尺,都臨外雙溪💙,同看那小河的波紋🧏🏿‍♂️。為此🍇,我又重讀《國史大綱》🈶,並將錢氏的其他著作“惡補”了一下🦕。

我的這次演講▪️,在一個多月前🚵‍♀️,故居管理處葉海煙教授與劉慧真女士就與我商定好了。說真的,對於本次演講的這個題目,我雖然熟悉,但還是做足了功課。演講海報早就張貼且在網站發布,是日下午,陸續從各地來了不少聽者😯,演講廳座無虛席💢。

在前述這段“開場白”後,我繼續說🫂:“人猿相揖別👩‍👧‍👦,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於東方,‘希臘奇跡’的創造🧑‍⚕️,羅馬人的文治武功,阿拉伯文化的璀璨,更有那漢唐雄魂,人類終於在亞平寧一隅(意大利)開始告別黑暗,走出中世紀……”

看得出來,還有聽眾不時進入廳內👨‍🦱,遲到者就站在後面聽講。迎門的楓樹、庭園的茶花、後播的竹林,把這座被稱為“素書樓”之所在🛴,點綴得一派生機和清華⬛️,發散出一種濃濃的學術氣息。這種氛圍也感染了我,思想的火花與語言的靈感🟤,也如外雙溪水淙淙溶溶,不會枯竭。

吃飯(2006年12月29-隔年1月17日)

“民以食為天”👳🏽‍♀️,怎麽能不記“吃飯”的事呢?陽歷元旦前後👦🏼,各類“吃飯”的邀請紛至沓來。舉其要者,可記下列數則🧎‍♂️‍➡️:

歷史系歲末聚餐會,12月29日晚六點,地點在江浙滿福樓。說起這家餐廳,還與臺灣著名歷史學家逯耀東先生有些關系‼️。逯先生也是“美食家”。記得一次他在上海♛,我們在老正興菜館招待他🧎‍♀️,那次菜很豐盛,他特地喚我把菜譜弄來,果不其然,這菜譜在他的旅遊散記中出現了。這家江浙滿福樓的好多菜譜💐,是由耀東先生親自“審定”的🩰。這頓飯給我留下印象的是東坡肉🙋‍♂️,據該店大廚說🌂,這道菜的烹製是逯先生親自傳授的,怪不得如此可口誘人。

2007年1月4日,人文社會學院歲末聚會。該院院長黃兆強教授🧑🏼‍🦲🙃,親自邀請人文社會學院的“元老級教授”吃飯,我也被邀出席💂🏼‍♀️,地點在雅苑粵菜海鮮樓👩‍👧。菜肴以海鮮為特色,廣式烹調🚞,品種很多🤱🏼。但五味雜陳🪭🎴,過後印象並不深刻。席間🏄🏻‍♀️,與鄰座陶晉生院士閑談,知他已不再為學生授課🧏🏿,已處“準退休狀態”——在臺灣地區👩🏼‍🎓,院士的地位沒有那麽顯赫🥜,與大陸的情況不同🏄🏿。

1月5日晚,輔仁老友戴晉新教授設家宴款待。戴家距東吳很近,晉新兄很細心✫🤟🏿,怕我不認路🪫,特地駕車來接我🚂。進入邸內,見陳設十分整潔。他與嫂夫人馮明珠女士(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各自有一間書房🙇🏻,因書的堆積而略顯逼仄👮🏿‍♂️,不過晉新兄從書架繁多的藏書中👩‍🎤,很輕易地找到了我的書🧽👩🏿‍🎓。主人熱情好客👩🏿‍🍼,菜很豐裕,都是他與嫂夫人輪流下廚做的,確是鮮美🤽🏻‍♀️。

1月6日晚🕟,學生請老師在耕讀園吃飯。“耕讀園”👩🏽‍🏭🥊,這一店名清秀而又典雅,溫馨的環境也助我食欲⛷,學生們點的首烏烏骨雞湯、特為老師點的東坡肉,實在是好吃。耕讀園的東坡肉或許可與江浙滿福樓的“逯記東坡肉”相媲美🪟。師生吃得很開心🧏🏿‍♀️🦇,聊得更開心,直至深夜方歸。

1月16日👬,東吳大學“尾牙”🐬。所謂“尾牙”,即新年聚餐會。“東吳尾牙”,集“吃飯”、“娛樂”👂🏽、“總結”為一體👱🏻‍♀️,突出娛樂🙎🏼‍♂️,顯現喜氣,不啻為忙碌了一年的東吳人的嘉年華。吃得好,自然不用說🎹,最令人難忘的是表演節目,都是東吳人的作品,其間穿插開獎,一步一步營造氣氛,開大獎時👳🏻‍♀️,“尾牙”進入高潮😎,歡聲笑語夾雜尖叫聲👶,把個東吳地下餐廳掀翻了。節目也值得一提,平時文靜的黃兆強院長,此時穿上演出服🤏🏻,載歌載舞,一首粵語歌曲唱罷,贏得了滿場的喝彩聲😔🚴🏻‍♀️。給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由政治系三位教授仿電視臺“名嘴”演出的“東吳大悶鍋”,其內容取材於校內外現實,針砭時弊☂️,詼諧有趣🛎,獨具一格,獲得了更熱烈的掌聲。

回想這幾頓飯🦴,當然“檔次”有差距👾,意義也各異,然豪華漸淡化,豐盛成追憶,唯席間的種種人情最難忘懷。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