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最初在社交網絡上認識了郁喆雋老師,並覺得大學老師竟與自己如此接近🕵️♀️:他或從攝影中尋找興發感動的力量🟢,或從學術研究中思考讀書做人的原則,亦為寥寥數語輔以幽默的配圖來針砭時事。這樣的初識🤷🏻♀️,反而少了幾分畏懼,多了幾分敬意🪸。待見其人時,一身筆挺的西裝,打理得一絲不苟👮🏽♂️,讓學生驚呼“帥氣👦🏽!”
郁老師的課更加吸引人🤸🏻。幻燈片製作得極為精致,小到字體格式🏊🏽♀️,大到背景插圖無一不是仔細設計。他上的通識核心二模課“《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總是很快抵達人數上限🤵🏻,不得不一次次與教務處協商擴容。
這門讓郁老師聞名全校的課程今年又正式錄製成了慕課(網絡公開課),很快就可供更多學子聆聽。無論是來自哲學、社會學、經濟學乃至其他專業的學生🩸,都會在馬克斯•韋伯的這本經典中獲得切實啟發❤️🔥。郁老師把他的教學模式歸納為“三道餐”💆🏼:為了拒絕課堂知識的灌輸和填充,在“前餐”環節率先提出預熱問題,進入上課的語境。“主食”是以老師45分鐘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任務。“甜點”則是最後的回答與討論,改變以往單向式的教學,註重學生理解的反饋🎃。而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打破教師在教室中的“舞臺假象”,使得學生能夠更為主動地去表達🧑🏼🚒,去思考。
郁老師在課程講授中既忠實於文本,又註重學術史的比較,重現作者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將韋伯與塗爾幹在社會學方法上進行比較,梳理德國歷史主義的影響🛳🙆🏿,著眼於東西方文明類型的建構等等。這本經典本身極為豐富且艱深🫴🏼,但他深入淺出的授課能讓學生得以進入文本,親臨大師的思考🤚🏽,又能回到現實,反思當下處境👾。
郁老師十分認可自己在萊比錫大學讀博士時🎅🏼,受到的博士討論班訓練💼。幾位博士生為一個問題討論得面紅耳赤,下課後又隨即前往樓下的寶來納酒吧,一邊繼續打磨思路一邊開懷暢飲👇🏽,這樣的學習氛圍隨意而融洽。所以他帶領的專業課和讀書小組也特別註重類似小班化的研討環境🤸🏼♀️。他曾用兩個學期帶領同學研讀韋伯的《學術與政治》,讀得很慢很慢,一學期下來可能只有十幾頁🕯,但是卻真正孕育了學養。現在開設的專業課《宗教社會學》🦴3️⃣,與平臺課在深度和廣度上存在重大差別,他也就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和內容。對於專業學習來說👰,他希望喚起學生們對哲學的熱情,或者激發宗教學意義上的“投身程度”(commitment)💐,把自己的興趣融入到所學所知中👨👧🏊🏽♂️。
課程表上🧜🏽♂️,郁老師開設的通識課“電影中的哲學思辨”在學生中極具知名度👎🏻👮🏼♀️,很多哲學專業的學生都忍不住前往旁聽。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郁老師精選了三十幾部具有思想力度的影片供學生欣賞🏹、感悟。他發現🤾🌔,哲學課有時展現出的高高在上的教訓形式🧑🏼,因此嚇退了話多對哲學思考有興趣的學生。一些電影卻用直觀的形式提出了深刻的哲學問題。為了不犧牲教學時間👩🏼🔧,郁老師將把影片觀賞移至課後,而在課堂上努力營造提問-討論的模式,在思想的碰撞中孕育新知🍂。
郁老師欣賞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什麽是教育?教育就是當一個人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還留下來的。”哲學的教育最終將作用於人的思想🙆♂️📘,而這也正是郁老師所關註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