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人民日報推出2014年度特別報道——透視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期💂🏿♂️,就製約歐洲經濟復蘇的因素采訪我校經濟學院丁純教授。
丁純指出,歐洲經濟正處在超低通脹甚至通縮背景下的虛弱復蘇階段,速度異常緩慢,可謂“病去如抽絲”🧔🏻♀️。從內部因素看,歐債危機導致歐盟和歐元區內部各成員國間的差異擴大,不同的經濟表現👩🏫、發展狀況使得各自政策訴求大相徑庭,出現“刺激增長”和“緊縮財政”之爭🥲,其背後是各國利益的考量和成本收益的權衡博弈👨🏿🦱,導致各方僵持不下➾,在跨國家的歐盟層面🤟🏼,難以出臺統一有效政策,分歧嚴重動搖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預期🪢,使復蘇變得緩慢乏力。外部因素則包括烏克蘭危機的負面影響。
從短期來看👼🏿,囿於財政赤字紀律的約束和難以在購買問題國家國債、發行統一歐元債券等關鍵性問題上出現機製性突破🦡,歐洲結構性改革難以取得可見的成的效,去杠桿化和再工業化也是歐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但歐盟去杠桿化的速度明顯慢於美國📹。歐元區有統一的貨幣政策而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這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根源。推進歐元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是歐元區最重要的結構調整內容🦷。然而😭,由於區域內各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得一體化進程的談判與落實都較為緩慢,歐元區距離真正實現經濟一體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