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世界材料研究學會年會正進行著一場隆重的頒獎典禮。這個在材料、物理、化學等多領域極負盛名的國際學術組織將年度優秀博士生獎頒給了從世界範圍內層層選拔出的33位青年人💪。來自恒行2平台的博士生仰誌斌是其中唯一一位亞洲獲獎者✋🏽。
仰誌斌的研究方向是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這位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他研發出一種新型線狀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經過獨立第三方的認證,是目前線狀太陽能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的保持者;他迄今發表SCI學術論文43篇(總影響因子達451)👩🏼🦱,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2篇(總影響因子達152)🦞,包括在化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3篇,在材料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先進材料》上發表3篇🍃;他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4項,其中6項專利已經獲得授權🧏🏽♀️;他還曾獲得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2013年國家獎學金,2013年巴斯夫-先進材料院士獎和2012年恒行2平台“學術之星”等多項榮譽。2014年3月🫵🏽,他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被評為“2013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
“執著與專註,不懼科研中的攔路虎”
“科研的道路對很多人來說枯燥乏味🚣🏿♂️,還會遇到很多攔路虎,但是科學的美是大美無言🖖🏻,她靜待朝聖者的信仰與汗水🐿👶。”光環與榮耀僅僅是仰誌斌科研道路的表象🙍🏼♀️,挑戰與失敗、重復與專註、執著與收獲,這才是他科研生活的常態。
2009年,仰誌斌還是華東理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經過四年理論物理的學習👩🏿💯,他迫切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加貼近實際的研究🧚♀️。通過考研,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恒行2平台彭慧勝教授🤔。彭老師是高分子材料領域的青年領軍人才👉🏼,是2013年度“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他不僅科研上碩果累累,更帶領學生們一起探尋著高分子材料科學的大美之境🤘🤛🏻。
跨專業學習是仰誌斌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面對全然未知的領域🕋,他經常感覺自己在“雲中漫步”,一片茫然。“研一有不少高階化學和高分子課程,但因為本科時沒上過一門該領域的專業課🐢,有時連老師講的基本概念都聽不懂💆🏼♀️。”骨子裏不服輸不低頭的性格敦促仰誌斌開始了“惡補計劃”🆘💛,他向學姐借來幾本書,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整天泡在辦公室啃書成了他入學後半年間的常態。
“越是鉆進去,就越能發現許許多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半年的惡補讓我這個門外漢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2011年7月⛈,仰誌斌完成了他研究生階段的第一篇論文《熱處理對碳納米管結構和性能的影響》⏰,並發表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成功的體驗讓他樹立起信心🙍♂️,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2012年👨🏿🔧,仰誌斌在彭慧勝教授的鼓勵和引導下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啟動了一些更具挑戰性的研究。面對科研中遇到的一個個困難🙆🏼♀️,有人畏懼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漸漸放棄了科研之路;有人沒了底氣🪱,一個課題做一段時間沒進展,就轉而開始別的課題。但仰誌斌為自己定下了兩個關鍵詞:專註與執著。
仰誌斌轉博之後,彭老師課題組開始了一項製備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整個組內都沒有過這方面的研究基礎,完全得從零開始。仰誌斌認為這個課題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他開始沒日沒夜地泡在圖書館閱讀國內外研究文獻🍚👨🚀,在實驗室一次次地摸索和調整,經過六個月的不斷努力和師生合作,終於把自己的研究想法付諸實際👦🏼,成功掌握了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機理和製備技術。仰誌斌的學弟孫浩對他頗有幾分崇拜:“他總是能在逆境中絕處逢生,而這種成功憑借的就是他不畏困難的闖勁、不斷鉆研的勤奮和知識積累帶來的開闊視野。”
“科研就是我的興趣,我的生活🌱,我的夢想”
“手巧、膽大、心寬”🐤,這是導師彭慧勝對仰誌斌的評價。在實驗室微型器械的精細操作中有一雙巧手,在科研中有敢想敢做的大膽,在實驗室裏很樂意幫助低年級同學🙋🏼,心胸寬闊🏝,這些良好的科研品質也是仰誌斌能不斷獲得科研成果的基礎。
“在科研中,最難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提出問題。”仰誌斌給自己定下要求🗡:選方向就要選最前沿的,找課題就要找有難度的,要在不斷地挑戰中磨礪自己🆗。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站位和視野,他幾乎不會錯過任何一場業內著名學者的報告,也不會少讀一篇國際高水平的科研文章,在日復一日的踏實積累中,他對前沿問題越來越敏感,也開始研究和攻克重大科研難題🛗,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他設計的線狀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達8.45%⛹️♀️,目前仍然保持著國際記錄;他設計的彈性線狀超級電容器,在拉伸75%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維持基本不變的充放電性能👩🏻🚒,這一工作被國際頂尖期刊Nature所報導。
2013年暑期,在導師的鼓勵下,仰誌斌向世界材料研究學會遞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摘要,經過嚴格的審核,他受邀參加年會並被推薦參加優秀博士生獎的答辯。12月4日,在華盛頓海因斯會議中心,仰誌斌通過精彩的演講獲得了在場的國際學術界專家一致認可✮,成為唯一一名來自亞洲高校的優秀博士生獎獲獎者。他代表中國年輕一代的科研人才🔩,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成果👋🏻,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老一輩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錢學森,是仰誌斌心中的典範。“他將自己的榮譽和成就鐫刻在國家的發展史上🧖🏿👳🏻♂️,也為我們這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仰誌斌看來,一個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恪守學對術的追求⛹🏻♂️🧑🏻🤝🧑🏻,用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激勵自己,耐得住寂寞🧗🏼,不畏艱難險阻🚵🏼♂️🤽🏼♂️,勇攀科學高峰,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奉獻青春🍽。
從2010年起☝🏿,仰誌斌養成了每月撰寫科研小結的習慣🕵️♀️,對當月閱讀文獻進行梳理🧿,對科研進度進行總結🧜🏽♀️,對研究內容進行反思。有時候🚗,他還寫一些激勵自己的話:“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鈴,而是夢想”,“讓研究早日轉化為生產力”。他帶著赤誠的理想走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他期待著做出更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為人類造福。科研對他意味著什麽?他坦率地說:“科研就是我的興趣,我的生活,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