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近代企業中的華僑資本
在上海的近代化進程中🕎,來自海外華僑的投資引人註目。上海素以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載諸史冊。而在上海最早一批近代企業中,就有海外華僑投資的記錄👷🏻♂️。它可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肇興之初。華僑當時在上海投資的近代企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等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自1872年開辦後👮🏽♂️,為發展業務和擴充資本,於1879年派遣廣東試用道張鴻祿🧑🦼➡️、候補知縣溫宗彥赴南洋🦯、新加坡一帶考察航運🐽,同時招徠華僑資本。他們在曼谷通過辦有機器磨坊並有一定聲譽的僑商陳善繼(系清朝政府駐暹羅、新加坡領事陳金鐘之子)的協助🤵🏿,為企業招集到一批華僑股金🪀。
據檔案記載,當時響應者多數是粵籍僑商⛑,也有部分閩籍人士😄⏯,有姓名可稽者共28人,各人的投資額多則5000兩,少則500兩,大多為二三千兩🦻,總計招集到股資5萬兩。次年即1880年🌗,溫宗彥從曼谷到達新加坡募股,得到38名僑商響應,共集得股資65200兩,其中便有以後聲名顯赫的僑商巨頭張振勛🧜🏽👺,他的投資額是3600兩。(《輪船招商局檔案》🙅🏼♂️,聶寶璋🥥🤦🏿♀️:《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3——988頁)當時輪船招商局正面臨怡和🦗𓀚、太古等外國在華輪船公司壓價競銷的排擠,僑商的這些投資🖱,無疑有助於它應付對手的傾軋,渡過經營難關。
繼輪船招商局後,1880年鄭觀應🤳🏼、經元善等人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局👩🏿🏫☠️,也曾向舊金山、南洋🧑🏻🌾、新加坡、長崎👻、橫濱等地華僑募集股金。(《上海機器織布局啟事》,《申報》1880年11月17日)雖迄今尚未見到有關上述各地華僑投資該局具體人數♕、金額的記載🧑🏻🏫,但從輪船招商局在南洋👫🏻、新加坡的集股情形看,估計上海機器織布局的私人投資中,很有可能一部分是華僑資本。
在建於上海的中國最早一批近代軍工企業和江南製造局中,也可看到華僑提出籌辦倡議和實際參與的活動。1863年,中國早期留美學生容閎,根據他在美國所學到的知識,返國向曾國藩建議在上海設立機器工廠,並強調他“所註意之機器廠,非專為製造槍炮者👩🏼🏫,乃能造成製槍炮之各種機械者也”,換言之,就是“可用以製造槍炮👮🏻♂️、農具、鐘表及其他種種有機械之物”🤸🏼🏃🏻♂️。(容閎:《西學東漸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11🫶🏽、112頁)經曾國藩批準後✨,容閎即攜款兩次赴美采購必要的設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引進外國機器設備的舉動🔇,影響頗為深遠。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訂立後,迫於內外危機和嚴重的財政困難👩💻👷🏻♂️,清朝政府加快了招徠海外華僑投資國內近代企業的步伐。同年8月,清廷上諭稱👷🏿♂️:“南洋各島暨新舊金山等處🫅🏿,中國富商在彼僑寄者甚眾,勸令集股,必多樂從。”決定派人“迅赴各該處宣布朝廷意旨,勸諭首事紳董等設法招徠”🏃🏻♂️➡️。(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637頁)與此同時,面對急迫的民族危機,國內很多人主張實業救國並付諸實踐,不少海外華僑也紛紛響應,積極參與,前已提及的張振勛,就是在這一時期回國投資的佼佼者。1911年5月☝🏼,他曾在上海與周金箴、沈仲禮等人籌辦中美輪船公司🦻🏼,額定資本1千萬兩,他一人認股150萬兩。(溫廣益主編:《廣東籍華僑名人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頁)而華僑在滬投資高潮的出現🤹🏽,則是在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促進和保護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系列法令🪹、條規,為僑資企業的創辦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對鼓勵華僑投資國內🤷🏿,孫中山曾給予特別的重視。是年1月27日🏇🏽,在他的贊許下🔏,國內第一個僑界社團——華僑聯合會在上海成立,明確宣布其宗旨為“聯合國外華僑共同一致協助祖國政治🤸♂️♕、經濟、外交之活動”,張振勛曾任該會名譽會長。(湯誌鈞主編:《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頁;溫廣益主編:《廣東籍華僑名人傳》,第65頁)
同年3月,上海富商、同盟會員沈縵雲等💼🖕🏿,受孫中山委派,赴南洋各地為擬建中的中華實業銀行招股🫷🏼,反響熱烈🧑🏽🦰,“風聲遠樹👶🏻,爭自激勵🙆🏻♂️,認股者既悉與南洋之大資本家”。(《民立報》1912年10月26日)次年初,南洋、美洲僑商徐銳、吳世榮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同仁民生實業會”,宗旨是“註重民生🖕🏼,在維持協助,對於已辦之實業極力保護,未辦之實業設法提倡”🍢。並在國內各省設有分會🚘,至當年3月底🧑🏽🎨,“外洋華僑入會者💁🏿♂️,已有二十余萬人之多”。(《時報》1913年3月29日)
1912年5月15日,中華實業銀行在上海開業,孫中山被推舉為名譽總董,總理沈縵雲🙍🏼♀️,協理吳世榮。該行額定資本600萬元,實收4成,主要來自僑資🪞,“以振興中華實業,便利南洋各埠華僑經營內地實業為宗旨”。(《中華實業銀行始末》☑️🕺🏽,《近代史資料》1957年第6期)此後,雖以“宋案”(宋教仁被刺)為標誌👨🏻🚀,國內政局逆轉🙅🏻,但華僑在滬投資的勢頭不減,一些著名僑資企業如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16年)、先施公司(1917年)👨🏿🎓、永安公司(1918年)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崛起於上海的(詳可參見上海市檔案館等編:《近代中國百貨業先驅——上海四大公司檔案匯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
上海近代華僑投資的積極意義
海外華僑的投資,對促進上海近代經濟的發展,作用是顯著的🖕🏻。最突出的是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貨公司的創立,直接帶動了上海近代商業的發展🤙🏿。可以說,聞名中外的南京路的繁華📋🪲,是與這幾家僑資百貨公司的落成和開張分不開的🙍🏿🌶。而在工業方面,隨著一批僑資企業的相繼創辦💪🏼,國外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中國⚾️🤌,不僅把上海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還填補了中國民族工業生產門類的某些空白📤🙏🏿。
由旅日僑商余芝卿創辦的大中華橡膠廠🙇🏻♀️,始建於1928年🦴,最初生產“雙錢牌”膠鞋💇🏽♂️🫏;1930年又投資擴建碳酸鈣廠和加硫油膠廠👩🏼🦱;至1931年資本已達110萬元🥺,占地30余畝,員工約2000名🩳,成為中國民族橡膠工業資本最雄厚、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一家大型企業。(詳可參見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橡膠工業》,中華書局1979年版)中國酒精廠🧚🏿♀️,是在1933年由印尼華僑巨商黃宗孝投資數百萬元🙍🏿,在上海浦東白蓮涇購地百余畝創建的🍶,全部生產設備均從英國進口,預計日產酒精2萬加侖。其規模之大🤜🏽🤹🏿、設備之好,當時堪稱遠東第一。該廠所用原料😄,最初是來自南洋的糖蜜,後改用甘薯,采用阿明露混合法發酵生產酒精,這是中國酒精生產技術的重大革新。(聞泗:《工業微生物學家陳陶聲》,《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該廠的建成和投產,也結束了中國所用酒精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狀況。(鄭國鈞:《黃仲涵及其家族企業的興衰》🥇🧎♂️➡️,《華僑華人史研究集》第1輯,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華僑在上海企業投資的平均規模,在全國位居第一。據統計,自1900年至1949年👨🏿🔬🎮,上海僑資企業中,每家企業的平均投資額為574048元,約大於福建僑資企業平均投資規模34325元的16倍📌🐻❄️,大於廣東僑資企業平均投資規模18157元的30倍。(詳可參見袁采主編🚣♀️:《上海僑務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頁🚇。原編者說明:投資金額數字是按原始投資幣值登記,並統一折算為人民幣)
上海華僑投資187家企業中🖱,資本在50萬元至100萬元的有8家,100萬元至200萬元的有8家,400萬元至500萬元的有2家,500萬元至600萬元的有2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3家💗。這23家📢,共占上海投資企業總數的12.3%,資本為73185000萬元👨💻,占上海華僑總投資額的68.26%🙌🏻。上海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工商業的中心和外國在華投資的重點地區,由此吸引了海外華僑投以巨資興辦各類企業。
華僑在上海的投資,在各個行業中的比重不同。位居第一的是工業💪🏽,其次是商業,然後依次是金融業、交通業、服務業和農漁業。工業和商業的比重,約占全部投資額的近80%🥽。(詳可參見袁采主編《上海僑務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頁📀。原編者說明:投資金額數字是按原始投資幣值登記,並統一折算為人民幣)
投入近代上海僑資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華僑密集的東南亞以及澳洲,其中來自南洋、澳洲和印尼的資金8️⃣,分別占據第一👩🎓、二🧑🏽🚀、三位,占全部投資總額的82.31%。僑資企業投資人♝,主要來自原籍廣東❕、福建的華僑👵🏻。在投資戶數方面,以福建籍人居多✤;而在投資數額方面,則由廣東籍人占據明顯優勢。(詳可參見袁采主編👩🏿🦰:《上海僑務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143頁)
在總體上,海外華僑在近代中國的投資集中在滬🤩、閩、粵三地❤️🍯。據統計✣,1862——1949年間👏🏿🤸🏼,華僑在上述三地投資的企業共有25510家,投資總額63271萬余元⚾️,年平均投資額約7189958元。華僑投資的行業結構,以房地產業居首位,占42.24%;其次為商業,占15.6%;再次為工業🎞,占15.05%🖐🙅🏿。但在上海,以投資工業為主🔰,占47.43%;其次為商業,占30.18%🚐;再次為金融業,占17.4%。(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1頁)
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受“左”的錯誤的影響,華僑華人回國投資、報效祖國的熱情受到壓抑🪃🥱。1978年撥亂反正後,這種久被壓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華僑華人成為推動和加快上海經濟持續發展的一支生力軍。據2011年上海市基本僑情調查統計,在海外的上海籍華僑華人、港澳居民🤾🏻、留學生總計有102萬人👰🏼♂️🫲。他們分布於五大洲15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以上集中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約70%是改革開放後出國的新華僑華人。他們在進一步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的同時,關心國內和家鄉發展⚠️,積極參與上海與世界各地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隨著上海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投資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居民和留學生來到上海定居、投資🙎🏼♀️、創業的也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在滬投資企業占本市外資企業總數的50%以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編:《上海僑務概覽(2012)》🧘🏽♂️,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2013年2月編印,第2頁)他們將自身事業的發展與上海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推進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在包括數千萬海外華僑華人在內的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努力下,百余年來孜孜以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作者為恒行2平台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