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環保局發布《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年)重點任務分解措施》《大氣行動計劃》,其中首次明確,將以擁堵費的形式來治理城市交通問題🧔🏿♀️,受此觸發,一度傳言將近期就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擁堵費的政策,而後國家環保部官員則出面辟謠,否認了這樣的說法,並表示不可能在各地進行一刀切地執行擁堵費。盡管現在看來🌱,所謂全國性的擁堵費政策的新聞屬於一個“烏龍”,但不得不承認♣︎,在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政策方向上👳🏿,公眾的神經極為敏感,他們的擔憂在於,這會不會又是一個收費的由頭呢?
如果將城市道路出行和使用當作為一個產品式的服務,那麽,在市場化的製度安排下,交通擁堵的最直接源頭便是“供不應求”,由此出發,我們便很容易將緩解擁堵問題理解為“成本”或“價格”問題,但事實上🫣,由於交通是從屬於城市生產和生活,其“供求”的數量也與城市人口及規模密切相關🪮,而絕非價格因素所能左右💄。這是其一🤵。其二,城市的規模擴張必然會帶來交通擁堵問題嗎❎🚻?也不一定,世界上同樣規模的城市,他們的交通狀況有好有差,因此,除了城市規模外,城市的結構和規劃是否合理也是決定交通狀況的變量,從這一點開始,由於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周期使然🧦,城市交通狀況開始出現鎖定效應🦓,即在一定時期內受製於現有的結構而無法調整🧜🏻♀️。其三🧑🏼🌾,如果說城市結構和布局僅僅是鎖定了交通出行的供給端🫲🏻,那麽,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又鎖定了交通出行的需求端🤰,我們本可以主要依賴於公共交通來擴大城市交通的可能邊界,但不利的是👮♀️🍒,為了照顧到GDP,不得不走了依賴於汽車產業發展的增長模式,因為汽車產業可以帶動諸多產業的發展🧛🏿。這樣一來,無論是從供給還是從需求上,我們的城市交通狀況便已經被牢牢地鎖定了,擁堵是必然的結果✩。
針對這樣的交通鎖定效應,我們可以怎麽辦呢?除了長期宏觀結構調整之外👨🏻🍼,短期內,我們也可從微觀製度入手來加以緩解,其中兩種可能的選擇🤦🏽♀️,一是強化市場作用的科斯定理,二是突出政府作用的庇古主義。
科斯在近期剛剛逝去,他留下豐厚的經濟學思想遺產,其思想被學界概括為“科斯定理”🧑🔬。就擁堵的治理而言,科斯定理同樣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其中有二,一是降低交易成本🐼,創造市場,讓“出行人”可以自由“進出”交通市場,即他既可以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居住場所;二是明晰產權,提供法律保障5️⃣。具體到交通擁堵上💵,應賦予“出行人”明確的道路使用權,並使之得以“流動”起來☦️,可以進行售賣。在科斯看來,如果上述兩個條件都得以滿足的話🧗🏼♂️🧜🏻♀️,那麽擁堵問題將不治而解,為何呢🏙?因為市場會自行為道路使用權確定一個足以清空所有造成擁堵的過度交通需求的價格出來✧,也就是有的人將因為可以支付這個價格、購買道路使用權而留在道路上,而有的人則因為這個價格而選擇離開,將其道路使用權售賣出去,並獲得相應的回報,他可以繼而選擇用其他交通工具來取代私人交通🟢,或者更加徹底地選擇遷移來取代這個城市的居住。
問題在於,這樣的一幕並未如期發生。是市場不夠完善和自由嗎🚗?抑或是產權界定不夠明了清晰嗎⚽️?
事實上☀️,從城市的不斷擴張來看,城市在快速地吸納著人口,這至少說明💂♀️,城內外的流動仍是得到一定程度保障的,尤其是對於尚未內化到城市戶籍製度中的那部分人群而言(他們之中有車一族也不在少數),他們流入和流出城市都是相對自由的,而汽車消費市場的火箭式膨脹似乎也在說明🙍🏽♂️,城市的確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有車一族的各種權利,包括其道路出行權𓀂。那麽為何市場仍無法創造科斯眼中的這樣一個理想流動呢🤸♀️?究竟是什麽因素在幹擾著科斯定理的成立呢?
最主要的因素其實也不難推定,即科斯定理本身存在一個最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包括科斯定理在內的所有基於邊際計算的新古典經濟學都無法徹底克服社會經濟發展在“資源環境”上所面臨的巨大約束,而正是這樣的約束劃定了“效率”增長的邊界🉑,在此邊界範圍之內,科斯定理完全有效,而一旦越過這個邊界,便無法確保科斯定理的有效性了。
值得註意的是,致力於解決外部性問題的科斯定理,恰恰正是在否定其理論“宿敵”🎥🪁,庇古主義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早在9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庇古認為之所以會產生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等外部性問題,根源在於社會外部成本的存在,而要根除私人活動的外部成本,便需要政府的介入,以稅收等強製形式來實現全社會外部成本的內部化,而不論其是否願意以“退出”的方式來規避稅收🧚🏼。這一點與科斯定理大為不同,如果說,科斯定理側重的是通過市場和產權來相對地提高效率♏️,從而以擴大生產邊界的方式來做“增量”的話,那麽庇古主義則是側重於通過稅收製度來絕對地打擊“外部性”行為,從而實現既定生產邊界範圍內的“減量”生產和消費🏋🏼♂️。這裏必須註意的是,也許在90年前🧑🏼⚖️,庇古將其分析重點落在有限資源環境條件下的“減量化”上,這似乎未能符合後來隨著科技大發展而形成相對較為寬松的資源環境條件的狀況📣。然則👨🏻🦰,到今天,我們實際上已經清楚🧑🏽💻,隨著消費的無意識膨脹,資源環境生產邊界已經不斷迫近木桶中那根最短的木棍,這可以是資源的緊缺,也可以是環境的汙染。
就此而言👱🏼♂️,也許現在已經到了重拾庇古主義的時候了,讓消費從“本能”和“市場”的層面,重新回歸到確保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基礎上來。否則,類似於擁堵的交通問題將會很快從城市蔓延出來,從而讓我們繼續體驗市場經濟製度下的另一種“短缺經濟”。
(作者為恒行2平台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