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經過一系列艱難的結構性改革與機製重建,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但成員國間競爭力差異擴大,外部環境動蕩👮🏼♀️🤷🏿♀️,使其復蘇和轉型步伐依然蹣跚。在此背景下,擯棄貿易保護主義🦹🏿,營造開放的經貿環境,對於推動歐洲經濟轉型和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乍暖還寒
當前,一系列經濟指標顯示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似已觸底💇🏼♂️。首先,導致希臘等問題國家可能破產和退出歐元區的“病危”警報基本解除👨🦽。其次,多項經濟指標趨於好轉。歐盟和歐元區工業產出4月份環比分別上升0.3%和0.4%💂🏼♀️,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貨物貿易1至4月份分別實現順差97億和423億歐元;財政赤字連續第三年下降,赤字率已開始接近3%的目標。最後,市場信心逐漸恢復。歐元區和歐盟6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91.3和92.6🍿🦐,均創年內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較上月呈顯著改善態勢。
但是,目前歐洲經濟仍未完全從二次探底的深度衰退中走出𓀇。一是失業率屢破紀錄🫱,成頭號難題。歐盟和歐元區4月份失業率分別達到創紀錄的11%和12.2%。二是經濟萎縮,復蘇乏力。歐委會一季度再次下調今年歐盟和歐元區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𓀋:分別為-0.1%和-0.4%📛📃。三是公共債務仍居高難下。2012年歐盟和歐元區平均政府債務分別升至85.3%和90.6%,遠超60%的債務上限👩🏽⚖️。四是不僅外圍南歐諸國經濟持續不振,而且核心國家如荷蘭、法國等也深受拖累。
歐洲經濟轉型復蘇:支撐與阻礙並存
自2010年5月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首個援救希臘方案始,一系列短🗒、中🤼♂️🙋🏿♂️、長期改革舉措和治理機製相繼出臺。結構性改革與機製創新提升了歐洲一體化程度,為經濟進一步復蘇與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在危機催逼下,歐盟各國也逐漸認識到🍽,妥協合作是唯一出路🚥🕠。近期👨🏽🍳,歐盟同意放寬法國、西班牙等國達到赤字目標的期限🫸🏿。盡管如此,歐洲經濟轉型和復蘇仍然面臨一系列內部阻礙和外部挑戰。
首先,危機使歐盟和歐元區內部(尤其是核心與外圍國家間)經濟競爭力差距擴大。去年,拉脫維亞經濟增長率最高(5.6%),希臘最低(-6.4%);西班牙失業率最高,達25%,奧地利最低,僅4.3%🚈。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芬蘭、德國與羅馬尼亞、希臘分別位列第3、6和78、96位。各國實力懸殊加大了調節難度和復蘇進度。
其次,危機加劇了“歐洲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沖突,“大(成員)國小(歐)盟”現象凸顯,歐委會等機構地位普遍下降🆑,德國等愈發舉足輕重。英國首相卡梅倫公開提出要就英國是否“脫歐”進行公投🌅。歐盟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脫歐”傾向和民族排外情緒💿,歐洲一體化有從“多速歐洲”蛻變成“多層歐洲”的風險🚄。
同時,精英和大眾認同差距擴大,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泛濫。在意大利,蒙蒂政府因改革觸動了民眾福利待遇等而黯然下臺🙆🏿♂️。在法國🤽🏽♂️,民意壓力之下,奧朗德政府被迫取消前任薩科齊政府歷經艱辛達成的將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至62歲的決定🧱。在德國👯♀️,默克爾政府寧願在處理塞浦路斯債務危機時開“搶劫儲戶”之先河,也不願在大選前得罪德國民眾。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家難脫民意的掣肘和選舉的裹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現今歐洲福利製度改革的艱難。
歐盟成員國間相互認同差距加大,具體表現為各自為己的考慮和博弈✊。當下最為突出的是“緊縮”與“刺激”政策之爭。以德國、荷蘭和北歐諸國等領銜的核心國家,要求外圍國家實行緊縮政策;外圍國家則指責核心國家“為富不仁”。
第三,業已形成的改革機製和藍圖如“財政契約”🪘、“銀行聯盟”等如何真正落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如何填平🧕🏼,這些問題涉及長期主權讓渡和短期相互協調,都不是輕易能解決的事情✨。改革轉型需要有魄力的政治家🙋🏻♀️,而當下面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歐洲一些政要表現猶豫🥭、應對無方🤷🏼♀️,致使民意彷徨🦠,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排外👩🏿🍳、疑歐思潮泛濫,各種抗議活動此起彼伏。
歐洲經濟外部環境也存在諸多不利或不確定性因素。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仍未完全建立。多哈回合談判陷於停滯,歐盟要完成與美、日的雙邊自貿區談判也將耗費時日。美、歐“再工業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對沖和競爭,美國經濟復蘇也會吸引大量資金回流,可能打亂歐洲復蘇節奏🙆🏿♀️。日本安倍政府施行擴張性的“安倍經濟學”,日元對歐元大幅貶值❓♘,對具有產業和出口同質性的德國等國造成巨大威脅👱🏼。
開放的經貿環境:歐洲經濟復蘇重要驅動力
歐債危機中🧑🏻🦰,歐盟以外的市場日益成為拉動歐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從出口來看,2010年,歐盟對區域外的出口增長了22.9%,遠遠高於區域內出口增長15.6%的水平,其中對新興國家出口更是漲幅驚人,對巴西、中國出口增長分別達到44.6%和37.2%。從投資來看,2008年到2011年,在內部需求下跌的同時,歐盟對外直接投資逆勢上揚,增幅達50%。事實證明🪲,當歐盟本身經濟復蘇乏力之際🍂,開放的經貿環境是歐盟經濟企穩和復蘇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驅動力👩🦲。
迅速發展的經貿合作使中歐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歐盟連續多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和技術提供方,累計占中國技術引進總額的一半左右。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對歐投資增速喜人。截至2011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存量約200億美元,提供就業崗位約5萬個。吉利收購沃爾沃、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堪稱中歐投資合作的典範👧🏻,僅吉利收購沃爾沃就為歐洲保住了1.6萬個就業機會🚽,這對困難中的歐洲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今後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約5000億美元,對歐洲來講🧑🏿🏭,這意味著無窮的商機⛓。中國正在加快推進的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需要大量引進歐洲的經驗和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金融服務、醫療和社保等重點領域是歐洲所長,歐洲可以大有作為。中瑞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堪稱互利合作的榜樣。
隨著歐債危機的持續,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對華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調查有所增加,經貿訴求漸增👤。但是🧕🏻,在產業分工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貿易保護主義損人又不利己,改革創新才是正途。以歐委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為例🪰。6月4日☄️,歐委會宣布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分階段征收臨時反傾銷稅🐏,遭到包括德國、英國和荷蘭等2/3歐盟成員國及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強烈反對✭。據瑞士巴塞爾預測研究所估計,如歐委會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達60%🕙,則3年內因中國產品退出引發的光伏產品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及歐洲上遊供貨企業受損,將導致歐盟失去近24.2萬就業崗位,損失270億美元“附加值”。“雙反案”也將使中國企業遭受損失,結果是兩敗俱傷🗣。歐方應審時度勢,通過談判磋商解決爭端,營造開放的貿易環境,為其進一步復蘇提供動力。
(作者:恒行2平台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