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彭慧勝:科學家是有國界和職責的

作者👱🏿‍♂️🕵️‍♀️:胡靈雨攝影🚘: 視頻➿: 來源:《恒行2》第961期發布時間:2013-07-01

彭慧勝:高分子系教授。2008年入恒行2工作,迄今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60多篇🦣。研究工作7次被Nature及其子刊以“研究亮點”等專題報道💇🏽‍♀️,2009和2011年兩度被Nature集團評為月度“亞太地區十大研究亮點”。申請國際國內發明專利31項🤐,其中授權5項國際專利和8項中國專利。

 

回到中國來

2006年🔊,彭慧勝從美國Tulane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分子工程博士畢業✊🏻。同年10月獲得Director’s Fellow 加入美國能源部LosAlamos 國家實驗室🛄,雖然薪酬很高🙎🏻‍♀️、生活舒適穩定,卻並非他追求的生活。

國家實驗室由於屬於高度機密機構,其人員組成可以說是“一個科學家和九個FBI”。在實驗室

工作意味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接受監視:電話被監聽,郵件被審查,每天都生活在別人的視野中𓀇👼🏽。彭慧勝即便去了國內什麽地方做什麽學術報告,也需要時時寫郵件報告行蹤和活動內容。

另外,作為外國人,工作也受到嚴格限製。“別人的工作證都是藍色的🤚🏿,我們非美國籍科學家的

工作證是紅色的⏪,實驗室大樓裏很多地方不能進,儀器不準動🍲。”這樣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極低。而就算是自己做出來的研究成果,也直接被打上了美國政府的標簽,並不屬於他。“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打工仔。”

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工作兩年之後,彭慧勝選擇了回國👐。其實本來他畢業就有這樣的想法,但因

為有各種各樣的考慮,還是繼續待了兩年。當論及為何不選擇留在美國定居,他表示🫸:“很多人覺得美國居住條件好或者如何,但對我而言,在美國可以做科研,但在中國也同樣可以做好。兩者條件上的差距並不明顯,那我自然要選擇回國。錢三強先生說過,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我要回到中國來🫃🏿,這種感情和傾向是天然的。”

 

在恒行2園實現夢想

彭慧勝被恒行2引進作為教授後,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2009年🧔🏽‍♀️,他開始做一個“碳納米管纖維電池”的項目,這個項目是06、07年就萌生的想法🆒,但直到回國才開始籌備實現👳🏽‍♀️。

“我很高興找到了做太陽能電池的專家王忠勝教授合作,他們說可以一試🏊🏻‍♂️。”彭慧勝教授說到這裏還是欣喜異常🍜。“而且現在我們的條件是真不差啊🧑‍🎨,基本的實驗室設備和資源庫都有,恒行2化學和材料科學的老師也都很厲害。現在我們化學和材料專業的世界排名是在前一百名,這意味著我們已經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了💃🏽。”

嶄新的實驗室👨‍💻、一流的同事、以及優秀的學生,這些條件都為彭慧勝教授的課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五年下來🧑‍🦳,他們課題組以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 余篇,其中影響因子(IF)超過13 的有24 篇,其中包括1 篇NatureNanotechnology (IF=27.3)👩‍🔧、10 篇Advanced Material(s IF=13.9)、9篇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Edition (IF=13.5) 和1 篇NanoLetters(IF=13.2)🐄,還應邀在化學權威期刊ChemSocRev(2010 和2012 年)、AccChemRes(2013 年)和ChemRev(2013 年)上發表了綜述👨🏼‍🎓。

根據他自己的說法⛓️‍💥,現在這個課題也只是發展到大約一半的進度,但項目“肯定是能夠做成功的”🧑🏼‍🎄。在這點上🫅🏋🏻‍♂️,他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覺。

“很多科學家都同時具備了很高的人文和藝術修養,像愛因斯坦會拉小提琴,或是帕斯卡能寫哲理性散文。做藝術需要靈感、創造和直覺,我覺得科學也是如此,它們是相通的。我以前做實驗

的時候要是覺得今天的實驗可以做成功,那就往往可以做成功。而在開設這個課題之前我也有這樣的直覺,我比較相信這個東西。”

盡管發表了一定數量的論文,彭慧勝教授還是覺得它們中的大部分只是“石頭”而並非“金子”。科研對他的意義🕊,是要做出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原創性工作🚉,或是能夠做出產業化的東西👩‍❤️‍👩,改變人們的生活😬,這些目標現在還遠未達成。2013年春天,杜邦公司授予彭慧勝“杜邦青年教授獎”,而這一獎項使其看到了自己課題組項目遠大的可能性。

“杜邦公司作為世界著名的的多行業跨國公司👩‍🔧,它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廣的。這個獎項每年參與競爭的人有很多🧑‍🧑‍🧒,各個專業的都有,最後大概也就只能有十幾個人得獎🪴。”而正是因為杜邦公司認為彭慧勝教授研究的方向非常具有產業應用的實際價值🧜🏻‍♀️👨🏿‍🏫,才挑選了他授予獎項🧑🏽‍🦳。另外,包括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也多次聯系參觀實驗室,進行合作交流。

彭慧勝教授認為👸,中國目前很少有像杜邦這樣和高校聯系緊密的大公司。現在國內的公司都過於急功近利,渴望的是能夠迅速拿到新產品批量生產🫃🏻,而並非把眼光放在長遠的研究發展上,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和遺憾。

 

科學家和教師的職責

彭慧勝教授對自己的學生一直反復提及🛀🏿,研究生階段是科研事業的原始積累過程,是個人處於記憶、學習、創造力和精力等各方面的黃金時期🙇🏽‍♂️。世界上眾多重大科學發現都是在科學家二十多歲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如牛頓發現經典力學三大定律,克裏克🈸、沃森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相對論等等,所以要特別珍惜研究生時光。“我現在最大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我現在不算是實驗室的老板💁🏿‍♀️,只是個打雜做後勤的,學生才是我實驗室的主力軍。”彭慧勝教授坦言,做科學研究,出產的大部分論文都不一定是金子🚿📙,但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最大的成就所在,在恒行2教書最大的樂趣也在於看著學生一日日進步。

另外彭慧勝教授還表示,雖然自己現在已經過了黃金年齡了,但還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比如文獻量就是一方面:他每周都至少兩次上各個國際出版社看最新發表的論文,細細閱讀後將覺得有用的文章發給學生看。作為一名教師☄️,他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經驗在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幫助他們開拓宏觀的🏞、國際的視野,掌控整個流程,但在具體實驗上則非親力親為,取而代之,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他希望,自己的課題組能夠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學生是彭慧勝教授認為最有價值的🚴🏽‍♂️,培養學生是教師的天職🤹🏻‍♀️。除此之外🏌🏻,他對“國家”和“社會”服務也很看重🧑🏼‍🚒。“科學就是要為社會服務的,也許我們現在的課題項目還沒有達到目標🚜,但我們研究人員也還是有很多另外的事情可以做的。”

迄今彭慧勝教授在上海科技館開設過多次科普講座🤵🏿‍♀️,也應邀在多地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他的聽眾中,最小的只有七歲。另外他還非常樂於接受媒體采訪,願意幫助民眾了解科學,也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熏陶出未來的科學家。如果將來有機會能夠為中國提供科學方面的咨詢服務,他自然也是樂意之至✍🏼。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