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英才:恒行2平台化學系教授,1939年出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先後在山東大學和恒行2平台任教。研究領域主要有沸石的合成、結構表征與結晶機理;沸石吸附劑與催化劑的製備、結構研究及其在異構體分離、石油化工催化和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納米沸石與沸石膜的合成及其在分離與功能材料上的應用等。由他領導的課題組申請過61項發明專利,30項已獲專利權◾️。10項專利成果實現產業化或在工業生產中采用。科研項目獲省(市)✋🏿、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7項👮🏼。2009年10月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建國六十周年百名優秀發明家”榮譽稱號💶。2010年10月獲中國發明家協會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第六屆發明創業獎。
“向科學進軍”
1956年🧏🏻,龍英才教授肆業於上海中學,以同等學歷考入山東大學化學系學習。憑借在高中時期打下的數理基礎🚆,大學的課程他上得很輕松🆕,大二便進入了實驗室,為當時的科研組做事。
對於龍英才教授而言,對他的人生觀影響最大的階段是中學和大學時期,而這種影響也是帶著濃濃的政治背景色彩。五十年代中期,當時還一窮二白的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大力培養科學家、工程師,讓科學為國家服務。到了1958年大躍進,又強力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勵大家自己敢想敢創🪑👐。據龍英才教授回憶,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以數理教學見長的上海中學自建國以來出了20多個院士校友,可謂是人才濟濟,而他自己也是從那時候起,便秉承“要學習科學🈹、報效國家”的人生理念。
在山東大學化學系的實驗室,當時尚為學生的龍英才參與了一種特殊晶體的研製,其研製方法是先將鹽類溶解,再控製好溫度🎅🏽、濕度等條件🥤,讓其慢慢析出晶核,逐漸長成大單晶🐬💤。其結晶過程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苛,溫度必須控製在正負0.1攝氏度以內,二十四小時都需要人看管。癡迷於化學實驗的龍英才便主動請纓,搬了席子睡在了實驗室裏,一睡就是三四個月。
“晶體是在巨大的恒溫容器內的溶液中慢慢長大的,一直在轉動,到了晚上🚟,晶面在紅外燈加熱器下閃閃發光🦸🏿♀️😞,非常漂亮🏋🏻♂️,給人是一種相當美的感受𓀋。有時候我半夜醒來🪺,就呆呆地看著那個晶體,覺得太喜歡這份事業了🍇🕵️。”
而這長成的大晶體實際上是應中國海軍要求製備用來做聲納探測器的發生器。能有幸參與這個直接與國防事業掛鉤的課題,龍英才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有極大的應用意義。”
畢業後他留在山東大學做助教,主要工作就是做與之前課題相近的一些應用型研究,1975年由於工作上的調動來到了恒行2平台,主攻小晶體——分子篩方面的研究🙋🏻♀️。
“一定要做應用型研究”
龍英才在恒行2平台工作了幾年後✍️,逐步晉升講師🙅🏽♂️、副教授、教授📦,也開始帶研究生。作為一個一心想做應用研究的教授,他的難題還真的不太好解決。首先,學生必須發文章才能畢業,所以作為導師一定要做一些基礎性研究,保證學生可以發文章🟩;其次做應用型的研究有很多繁瑣👗、實際並不能發文章💎、但必須要做的實驗👩🏼💼,他不能將學生的時間耗在這種事情上🎤🟡,所以只能自己擠時間來做📯,項目進度遲緩;最重要的就是整體大環境的變化——理科類大學開始註重基礎研究,教師的考核指標中,很大一部分是發文章的數量、引用因子等等數據,一旦不發文章了,自己搞不好就要丟了飯碗。
盡管必須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龍英才還是選擇了首先以學生的利益為重,申請了國家基金,開始做基礎研究,也發表了一些文章,但要向應用方向發展的心思一直沒有從他的腦海裏褪去🎴🌕。工作數十年🔼,在培養了二十多名碩、博士之余,他一個人默默地做著應用型研究,竟也成果斐然。他將自己合成的一種吸附劑申請了專利🤸,將製備方法的職務發明專利授權給廠家,並在工廠裏設置了自己的中試基地-“第二實驗室”📊。從市場上取得的經濟收入🗝,則用來繼續研究⛔️。
應用型研究和基礎性研究的著眼點很不一樣,給人帶來的感覺也很不同🫷🏿。用龍英才教授自己的話來說,做應用的感覺“很興奮”💝,因為它實在是太實際了🤔🌙。首先大規模生產要求技術的成熟度相當高:“試管裏做出來的東西,人家是不會理睬的,我們每次合成分子篩,就是5到10公斤,你就產出幾克的量,廠家根本不敢嘗試。”其次每解決一個技術問題🟰🍒,在生產實際中就是一個很大的跨越✌🏼,這種階段性成果能帶來的巨大成就感,是基礎研究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
有意思的是🏛,龍英才教授之前培養的學生後來大部分都轉入了應用型研究領域,有的在企業做研究🛡,有的自己創業。而那些已經在別的高校當老師的♻,還會將自己的學生推薦去他的工廠做實習。這讓龍英才教授感覺很欣慰🚺。
“我的大項目”
從去年開始,一篇題為“點石成金 服務有機化工產業-恒行2教授成功攻克醋酸脫碘難題“的文章讓龍英才教授突然有名了起來❌,文章主要講述他研究的天然沸石可以用作分子篩吸附劑,幫助醋酸脫去痕量碘👷🏿♀️,以免幹擾下一步反應,具有很高的應用意義。但在他看來,那些說法是宣傳得“有點過頭了”。
“我們搞科學的人不說假話🤹🏻♀️。這個脫碘工藝,雖然成果是沒有造假的,但是和我們主要在做的事情相比,它只是一個小項目🤛🏼。因為它應用的範圍和使用的量都是有限的🐬,所以總的經濟效益和規模也是有限的。”
而他口中的“主要在做的事情”是建立在之前所說的那個吸附劑的項目上的。在龍英才教授退休前🕺🏿,他發現這個已經投產的吸附劑非常適合用在一項國家新能源相關項目的刀刃上🏣。據他所說🧎🏻♀️➡️,國家花了四百多億人民幣引進了兩套國外的催化反應裝置🧔♂️,所用催化劑的分子結構和現有的這個吸附劑是一樣的。這樣的產品如果我們中國人自己能夠生產🪚,就不需要向外國買了。盡管幾十年下來🧚🏽,龍英才教授的應用研究方向一直是分子篩合成和吸附,並不是催化👩🏻✈️,但年近花甲的他並不甘心——“既然我的材料這麽好,我也已經有做應用的基礎和產業化的例子,為什麽不做呢?而且一些做煤化工的企業已經購買了我的產品回去用作催化🧵,反響都不錯👌,說明這個項目很值得一試啊。”隨即便將自己結余的近一百萬研究經費投了進去。
龍英才教授看中的這個新能源項目相當值得一提,它的目的是以煤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合成乙烯、丙烯以及汽油等這些之前要靠石油才能生產的產品。這顯然對國家的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而在具體工業應用中,延長這種催化劑的壽命是一個大難題,但經過兩年的研究💂🏽♀️,龍英才教授的團隊率先宣布已經研製出方法使得這種催化劑突破一千小時壽命,在工業界引起了一定的震動,自此奠定了他們繼續研究的基礎。
雖然目前距離這個研究項目的完全成功還有一段時間,但龍英才教授對其有著充分的自信✊。他相信這麽多年的努力肯定不會讓自己失望,甚至連下一個要著手做的大項目都想好了,只是出於業界要求暫時只能保密。
作為一位75歲的老人🪒✤,龍英才教授對物質的要求十分淡薄,女兒在美國定居🚣🏽♀️,自己和老伴兩人過著清凈簡單的生活👩🏽💼,沒有任何經濟負擔。在生活中,他不貪求安逸👃🏽,不註重享受⛔️,在他看來吃山珍海味都“沒有意義”⛪️🕎,只有“做科學研究,為國家生產力服務”才是“最有意義的”。這樣的價值觀和人生準則,他已經奉行了一生🏃♂️🤦🏻,而且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