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院傾力構建“現代學術共同體” 培育學術土壤 打造一流師資

作者:李瑩攝影: 視頻: 來源:恒行2平台發布時間:2013-06-14

在今天的哲學學院,傳統的人文學科不再只是單打獨鬥、單兵作戰進行學術研究;不同學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學術背景的教師,會因為共同的興趣而聯合起來共同探討。

在今天的哲學學院,原本“埋頭拉車”、專註形而上研究的教師更多地形成了“抬頭看路”的學術風格,組建了越來越多的關註社會發展,關註生活世界的研究團隊,甚至要打造出某一領域的“黃埔軍校”。

在今天的哲學學院,會為新晉升教授舉辦就職演講儀式,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活動,國內相關研究領域最牛學者作點評。隆重的氣氛,讓新晉教授產生對學術沉沉的責任感和對學術集體濃濃的歸屬感。

“這一切變化和進步,得益於多年來學院對現代學術共同體的培育。”哲學學院的黨政班子對此有高度共識。

從“民間”走出來的現代學術共同體

哲學學院有著“民間”學術交流活動的傳統,而青年讀書會,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青年讀書會始建於2000年,十多年走下來,如今已成為學院的優良學術傳統。孫向晨、馮平、鄒詩鵬、鄧安慶、汪行福、王金林、丁耘、郝兆寬、張雙利、郭曉東、劉宇光等一大批哲學學院目前的學術骨幹,都是這項“興之所至”活動的積極發起者和參與者。

最初,青年讀書會只是一幫青年教師自發組織起來的學術聚會,每周一次。慢慢的,出現了學院不同老師之間的組合,不同學院老師之間的組合,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組合,以及學生之間的組合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青年讀書會倡導以共同的學術興趣為紐帶,以潛心讀書、潛心學問為目的,堅持杜絕浮躁的學術研究心態。

2006年,紅火的學院讀書活動引起學校關註。在校文科科研處的支出下,讀書活動的圈子擴展到了歷史、中文、社會、國政等專業。隨著影響和規模不斷擴大,青年讀書會還衍生出了“思想史研究中心”和“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前者有自己的期刊、自己的叢書,定期舉辦思想史年會;後者已牽頭組織起了國內第一個儒家內部的學術系列會議。

從“世界各地”匯聚一起的現代學術共同體

哲學學院有個“中外聯軍”的佛教研究團隊。團隊中匯集了大陸學術背景、港臺學術背景的老師以及我校人文學科引進的第一位全職外籍教授,成員涉及哲學、宗教、文史研究院、古籍所以及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他們為共同的學術目標——讓與國際脫節的大陸佛教研究與世界重新接軌走到一起。“學院對團隊十分支持,尤其對團隊的研究生培養和隊伍建設給予了政策和資金等多方面支持。正是有了這種支持,我們才能更好的做研究。”該團隊負責人劉宇光老師介紹,團隊下學期還將引進一位臺灣學者,進一步完善團隊架構。

該團隊做出的佛教研究,填補了大陸地區佛學研究的空白,提升了中國佛教研究的學術水平,積極推動了中國佛學研究走向世界。

從“改革”中應運而生的現代學術共同體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中國理論界的地位愈加重要。哲學學院抓住時代契機,在原有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室的基礎上組建了一個跨系科的學術研究機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研究團隊在俞吾金、陳學明等老師的帶領下,始終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貼合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關註國外思潮動向,使中國學人更加具體地了解當代人類的時代精神和思想精華。

如今,“西馬”團隊不僅包攬了其研究領域中的國家重點基地和教育部重點基地,還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被全國同行譽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黃埔軍校”。西馬教研室主任張雙利老師說,“西馬”團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全賴大家對於共同的學術事業的全身心投入。常有國內其他院校的青年學者到中心來做訪問學者,他們無不由衷稱贊這裏良好的學術氛圍。

從“現實”中成長起來的現代學術共同體

2009年,上海出於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需要,組建14個基地,其中就包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哲學學院抓住機遇,借助基地建設,組建了馮平教授領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團隊。這一團隊自稱“學科大雜燴”,因為它由中哲、西哲、倫理學研究等四、五個學科背景的老師組成,學貫中西、溝通文理。

團隊成軍四年來,在融洽的學術生活中取得累累學術碩果,推進了我國尤其是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為上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了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成為服務於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近期,團隊成員還就“中華民族與價值重建”這一重大問題相繼出版了四本著作。這四本著作只是重大項目系列叢書的第一批,在年內還會相繼推出第二批、第三批。

培育現代學術共同體的土壤,打造一流教師和一流學科

在學院原有的教研室之外,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教育地域背景、不同的學術誌趣,在哲學學院似乎都沒有造成門戶間的沖突,這要歸功於每個學術團隊裏的老師都深深地融入了學院這個更大學術共同體中。西哲的老師可以與中哲的老師一起討論孔子、孟子;中哲的老師可以與西哲的老師一起討論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研究儒學的老師也可以與研究佛教的教師一起研討梵文。

但“學術土壤不是憑空變出來的,也不是從別處搬過來就能長東西出來的,它是需要培育的。它的培育,需要學院一系列措施的助力。” 哲學學學院院長孫向晨說。
孫向晨老師介紹,學院正在教師自由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構建更加完整和系統的學術探討體製。隨意的學術交流形式有青年讀書會,嚴謹的學術交流形式有學術沙龍;在學術建製方面,則有不斷完善的論文評審體系;在學術禮儀方面,有就職演講、求職報告。此外,學院還正在編寫《哲學的閱讀和寫作手冊》,規範學生學術研究禮數。

相對讀書會的“草根”出身,舉辦學術沙龍、新晉教授就職演講等是學院有意識的製度建設舉措。“學院打算每年上半年辦新晉教授就職演講,每年下半年辦幾場學術沙龍。晉升演講更嚴謹、更隆重,讓晉升最終回歸學術本身。支持的和評論的都會是國內最好的學者,這是對教授這一學術職務的最大尊重。沙龍會更加活躍,更加自由,更加強調批評性。這些活動全院教師學生都非常樂於參加。像剛剛舉行的丁耘老師的就職演講,不僅會議室座無虛席,在門口,走廊上都站慢了人,只要沒有校外活動的教師都趕過來參加,當然還有很多學生來參加。能有這樣的效果,大家都非常滿意。”孫向晨老師說。

哲學學院除了有意識、有目的地建設學術共同體的機製,培育體製土壤外,還努力打造學術共同體活動的公共空間。光華樓西主樓23樓就有一個四十來平米的貴賓,現在改造成了教師的common room,裏面有咖啡機,有沙發,這兒是哲學學院利用率最高的學術空間之一。讀書會、沙龍、茶歇、課後探討常在這兒開展。這個公共空間的設立,是為了讓學院教師走出各自的辦公室,更多地交流,更多地碰撞。

“現代學術共同體的培育,一方面是要出大學問、出大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建設一流學科;另一方面是要建設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完成大學教書育人之根本。”哲學學院分黨委書記袁新說。

因此,“對於各種‘民間’自發形成的學術交流活動,學院都非常關註和重視。多年來,在不損害其自發性的前提下積極支持這些活動,給予多方便利,鼓勵教師自主探討、自主研究。但同時,也需要從學院整體發展角度去健全學術研究體製,規範研究流程,鼓勵教師在共識基礎上組建學術團隊。當然,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袁新老師說。

經過近十年上下齊心,雙管齊下的努力,哲學學院的教師擁有了一種以學術為導向的共同體式生活,營造了非常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人際關系。

這種良好的學術共同體的生活是與學術研究和創新活動相得益彰的,2012年,恒行2哲學在教育部學位中心排名中相較2009年再進一位,躋身全國三甲。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