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建設研究】李誌青:論新型城鎮化與美麗中國的十大關系

作者:李誌青攝影🧑🏼‍⚕️: 視頻: 來源: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發布時間:2013-05-17

新型城鎮化強調有質量的城鎮化,其目的是實現收入翻番📋,其核心是從土地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過渡🧑🏿‍🎨,其理念是“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其抓手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化👩,其支撐是農業現代化🦗,其手段是圍繞市場機製深化改革🦹🏼,其前提是工業化,而其約束則是“美麗中國”。“美麗中國”的重點在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天藍,地綠🍽✊🏽,水凈”,受資源環境條件的限製,有必要厘清新型城鎮化與美麗中國兩大戰略間的諸多理論與實踐關系💁🏽。


第一,增量與減量的關系。

從環境核算的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做的是增量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直接結果必然是擴大經濟和收入的總規模,其間接效應則意味著加大資源環境能源的利用程度🌥。建設美麗中國剛好相反👨‍🔬,要想實現“天藍,地綠和水凈”的目標,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資源環境能源的依賴,其本質是減量化發展。當下😚,“增量發展”與“減量發展”的兩種發展訴求都是服務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而不可偏廢,如何做到兩者的協調與統一,是保證未來新型城鎮化與美麗中國建設同步共進的關鍵所在🗑。其中,最為可行的出路在於,將“減量發展”作為“增量發展”的相對約束✡️,同時🌀,將“增量發展”作為“減量發展”的實施途徑。也就是說,一方面,新型城鎮化不可走高排放、高汙染的老路,應該轉而遵循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原則🖐🏿,通過技術進步,製度優化來提高資源能源環境的配置效率,以最小的代價來推動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建設美麗中國也要以促進發展和人本主義為導向💂🏽,讓更優化的生態環境服務於增進社會總體福利的現實目標🪅🚇,而不是僅僅是實現為了環境而無限度地保護環境的“虛無”目標♞。當然,增量與減量的權重與比例關系可以根據不同發展階段與相應的承擔能力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二,集中與分散的關系。

基於上述增量與減量發展的關系👇🏻,進而派生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依循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原則來推進城鎮化,其中最為關鍵之處在於,究竟多大規模的城鎮才是符合“集約”要求的城鎮化水平,規模大小則意味著不同的集中與分散程度。一般而言,註重效率的經濟學理論都偏好“集中”,“集中”無疑可以給城鎮發展帶來規模效應,並促進集聚以及造成示範和擴散。對此🧑‍🦽‍➡️,最新的理論研究或還表明,“集中”有利於環境保護🙋‍♀️,因為通過集中,能源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也相應地得以提高。但問題在於👩‍🦲,“集中”真的有利於建設美麗中國嗎?集中後,總體上能源資源環境的邊際產出的確提高了,但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中心地區的各種生產與生活環境汙染排放規模也更大了🦼,更加集中了,正如大城市的霧霾程度會高於中小城市🙍,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的另一面或許就是環境汙染排放的轉移分布,即伴隨著城鎮生產和生活的集中而從其他地區轉移到城鎮中,最後🧔🏻‍♂️,這一轉移過程的結果便是✳️,集中的城鎮將被迫重新進行“分散化”🫄🏼,譬如高汙染和高排放的產業逐漸被淘汰和轉移🔫,或者很多城市中心人口重新向郊區或者中小城市回流🍆,這些其實都是公眾出於建設美麗中國訴求而對城鎮過度集中進行重新選擇的“糾偏”機製。就此而言,在新型的城鎮化過程中,適當的集中(譬如交通領域),必要的分散(譬如能源利用領域)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第三,人與自然的關系。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理念是從土地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過渡💆,也就是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入城及福利問題💡。首先👰🏼‍♀️,這顯然符合社會福利均等分配及公平的諸多原則,有利於以人為本地建設美麗中國🏨。但就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環境視角而言,這一理念的必然後果是縮小人均資源能源環境的福利邊界,也就是說,在總量規模既定的情況下👩🏼‍🦲,人口城鎮化以及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福利必然意味著提高了城市的資源環境壓力,尤其是在剛性效應的影響下🤶,人口社會福利的進一步提升還會繼續對資源環境造成更大的擠壓🥸💁🏻‍♂️。對此🤗,我們必須正視在人口城鎮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一方面👐🏻,城鎮將吸納更多的資源與環境容量;另一方面,推進人口城鎮化後,農村地區也將因此而提高平均的社會福利水平,從而加大“人地”矛盾。在此,可行的途徑在於🦫,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到城鎮人口社會福利的評估體系中,從而讓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作為內生變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指標共存共生,在全社會範圍內倡導“有節製”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以全體城鎮人口的有限度社會福利來換取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化→,以同步實現效率、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第四,國內和國外的關系。

新型城鎮化過程必須正確理解並解決當下社會在“美麗主義”上的內外訴求及相互的關系。其一👩🏿‍🎤,世界範圍內,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曾不同程度經歷過大規模環境汙染的階段,期間他們或多或少地通過享受體現為環境承載力的本土或外部環境紅利來獲得經濟增長成果,事實證明未能充分利用環境紅利或徹底喪失環境紅利的國家都無法獲得較強的競爭力🧙🏽。中國的發展也無能例外👫🏼,隨著工業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進一步深入,環境汙染進一步擴散與加劇👨‍👧‍👦,中國國內可資利用的環境紅利越來越有限,並在加速衰減,環境承載能力的下滑還使得環境汙染及事件進入爆發期,阻斷並扭轉這一趨勢已是當務之急;其二👧🏽,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發展的影響下,環境知識及信息在全社會和國內外都更加普及和通透🏃‍♀️‍➡️🤸🏼‍♀️,在此基礎上,社會公眾對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也持更為理性和務實的態度♏️,環境質量已經成為社會幸福感和滿意度以及凝聚力的重要來源。總體上9️⃣,在現有的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的環境保護訴求及能力都較之前有大幅提高🍄,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在環保上的共識性已然形成,這是新型城鎮化過程無法回避的一個基本事實和民意基礎🤵‍♂️;其三,新型城鎮化不可回避的另一個事實是“環境保護”作為一種在主客觀上都具有普遍價值和意義的理念繼續在全球發酵,如果說上一輪環境保護主義運動的重點僅在於發達國家自身,具有很大的本土和局部性,那麽,這一輪新的環境保護主義運動的焦點或對象就是中印等發展中國家,這擴大了環境保護的適用範圍,從而使其變得更具世界性和普遍性💇🏼‍♂️。就此而言,中國已經沒有空間和余地來通過轉移等手段來進行規避和拖延,事實上,改善自身所處環境的迫切需要已經使得“美麗主義”內生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發展訴求👨🏻‍🍳。


第五🐒🤤,工業與一產,三產的關系🥗。

在協調和統一城鎮化與建設美麗中國的諸多政策選項中🧑🏻‍🎨,調整產業結構顯然是可借助和依賴的重要途徑,一般而言,工業製造業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度較高👩🏼‍🍳,其中尤其是重化工產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最大👨‍👨‍👧‍👦,而農業和服務業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度則相對最低👎🏻,由此,出於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大多數城鎮都會傾向於發展更“輕”,更“軟”的產業🦍,譬如金融貿易旅遊會展等城市服務業🐫,但這樣一來,受限於一定發展階段中一國和地區相對鎖定的產業結構和比例關系,僅憑“一產”和“三產”實則並無法為城鎮的發展提供所需的支撐性產出和福利,包括就業和收入👩🏿‍💻👆🏽,這樣的發展思路實際上已經使得很多城鎮陷入了產業結構“過輕”“過軟”的“低水平發展”陷阱之中🧗‍♀️,其表現是,“三產”的數量水平過高,而質量水平則偏低🏌🏽,由於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源,城鎮也由此而不得不陷入從“圈地”到“賣地”再到“圈地”的惡性循環之中,而美麗中國的目標最終也無法得以落實。因此,從產業結構上,真正平衡城鎮化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方法在於,以長期發展為目標😥,通過區位優勢獲得競爭力,創造財富和福利🈳,不僅在理念上,更要在能力上為建設美麗中國進行必要的準備和鋪墊。畢竟,城鎮化和建設美麗中國都有必要以“過日子”的心態來進行長久謀劃,而不可急功近利🧑🏽‍⚕️。


第六,節能與減排的關系🕵🏿‍♂️。

體現到直接而具體的政策措施中,建設美麗中國在目前可以分解為兩部分內容:節能與減排,分別與城鎮化進程中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相對應,一般地理解,因為能源利用本身會帶來環境汙染排放👮🏻‍♀️,因而這兩方面內容是統一在一起的,也就是通過節能可以做到減排,而減排也就意味著節能。但在新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審視兩者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厘清其中的重點。其一🫰,隨著新能源科技及生產還有能效產品的迅猛發展👩🏼‍🌾,相對於傳統的供能方式🤰🏼,能源利用並非就帶會來大量的環境汙染排放🌋。其二,隨著能源清潔化進程的加速,城鎮面臨的減排對象更多地是與能源無關的汙染物,包括水體汙染,土壤汙染以及部分的大氣汙染等,處理和減排這些汙染物的過程其實是會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就此而言,未來新型城鎮化遵循美麗中國建設原則的重點將進一步集中在“綠色”🙆🏼‍♀️💂🏽,即更加清潔的空氣🔹🧑🏻‍🦰,水資源等環境🎓🥲,和“低碳”👨‍🚀,即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上,前者固然是體現為傳統意義上的“環保”✏️,但後者的方向則更註重“節碳”,而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節能”。也就是說,“節能”的重點在於減少“碳排放”,因而,減少包括“碳排放”在內的所有環境汙染排放將逐步取代“節能減排”的政策手段,成為致力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


第七🧚‍♀️🔡,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在新型城鎮化與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步發展中🦵🏿,有必要從生態文明的角度重新界定和處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在很多城鎮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升高並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背景下,建設美麗中國的焦點也有必要從原先以工業企業生產汙染減排治理為主向工業企業生產減排和居民生活消費減排並重治理的格局轉變,這意味著,在新的發展階段裏😫🕵🏽‍♀️,新型城鎮化的主體,目標,重點及杠桿性政策工具都將有所變化。一方面☔️,在前期環境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工業企業生產領域的減排及生態文明建設將逐步從量變走向質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社會經濟開展減排機製創新的空間和余地。在現階段,工業企業生產領域的環境治理已經具備了開展嘗試行政命令控製之外的製度安排的可能,包括更加嚴格的環境立法,界定更加明確的環境產權🙍🏻‍♀️,更加具有彈性和效率市場機製。這將為政府逐步退出環境汙染排放的直接管製創造條件👨‍🎓,轉而通過更多的法律手段和市場手段來實現環境服務和相關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基於當前發展現狀的分析表明💔,作為消費者的居民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顯然📴,所有致力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政策及製度設計也都有必要與這一發展趨勢同步。一方面👩🏻‍✈️,賦予城市居民在環境治理框架中更加重要的角色👩🏿‍🌾,使其在參與環境治理的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諸多的美麗中國建設建設領域中,也要進一步將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排汙行為納入到環境治理的市場框架內🎀,使其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和義務。


第八,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基於傳統的“外部性”理論認知,環境部門作為一個特例✝️,被長期刻意地排除在“市場”之外☂️👩🏻‍🔬,受到嚴格的“計劃性”管理和管製⛄️。其中既包括規劃和設定環境部門的利用需求,以各種汙染物的排放總量為主,也包括管理環境部門的保護供給,主要以治理投入,治理標準等為代表。環境部門的管理計劃顯然並沒有很好地克服所謂的“外部性”🎵,事實上🚧,無論是環境服務的供給還是需求🔹,其實際發展程度都嚴重脫離設想中的“計劃”,從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低效。環境部門與非環境部門之間形成了極強的“二元”結構🧚🏻‍♀️,長期以來,非環境部門正是從環境服務的低估定價中獲益而發展,這樣的“剪刀差”定價體系無疑可以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使社會經濟受益,並由此進一步地對發展本身形成鎖定效應💴。就此而言,如何從理念上糾正“市場選擇性失靈”🧘‍♀️,以及如何用好“市場”來扭轉“二元結構”實屬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中之重。其一,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運用市場在最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總動員。其二,承認市場主體在環境部門中的利益訴求及相應的經濟理性,避免環境保護被過度地“外部化”🦸🏻。其三,明確市場主體在環境服務上的各種應用權利🗿,在此基礎上💻,市場各方才能具備較為對等的博弈能力,並形成合理的治理結構和共享機製🦸🏼‍♂️,夯實價格優化配置環境資源的製度基石。總體上,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建設“美麗中國”不能讓市場被選擇性地失靈🤞,更加不能脫離市場,唯有善用市場才是根本的出路。


第九🤱🏻,產權與市場的關系。

城鎮化進程中公眾在環境(和資源)產權上的缺失是造成環境保護內外有別💁‍♀️🐖,從而形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客觀上基於忽視環境產權的製度安排設定使得非環境部門規避其相應的“外部成本”及法律責任,從而為這些部門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首先,就環境服務的內涵與定義而言,排除不確定的因素之外🧗,環境服務的內容是可以給定的🍇,這為環境產權的界定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其次,從環境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到質量,再到福利,其傳導和比價關系🚵🏻‍♂️💸,我們完全有能力計算出來,至少是有可能計算出來💆🏼‍♂️。進一步而言,界定環境產權的最大好處在於讓大家的行為有了更加明確的博弈機製2️⃣,或者是讓社會經濟具備了更加完善的治理機製❌,實際上,最好的環境保護方式未必是政府主導的,反而恰恰是市場本身🏌🏻,讓擁有環境產權的各方主體進行相互博弈和製衡🐀,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反之,如果環境產權缺失,那麽市場主體不僅沒有保護外部環境的積極性🧑🏼‍🤝‍🧑🏼,欠缺反面的製約機製👈🏿,同時🏋🏼‍♂️📔,也因為不擁有自身所處環境的產權,而缺乏保護的正向激勵,其結果就是在集體無意識下內外環境都遭到破壞👨🏻‍🦳,這便是當下對環境部門進行產權意義上的市場“選擇性失靈”的後果所在。


第十,城鎮與非城鎮的關系。

出於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新型城鎮化不僅有必要關註城鎮內部的發展,更有必要優化城鎮外部的發展🤹🏿。一般而言,從城鎮化過程中,人們往往會首先觀察到城鎮內部諸多的資源環境問題🕵🏿,因而便有理由加大城市內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投入👨‍🎤。實際上,城鎮的外部地區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變量。以交通為例,車輛本身的最大強處或效用在於中遠途交通和運輸,而不在短距離交通,人們之所以現在將車輛大材小用,用於城內的上下班和接送,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從中遠途交通中獲得最大的效益🕷,為何呢?限於城鎮外部相關發展的滯後,中遠途交通對於城內的人而言還不夠便利,同時也缺乏吸引力。反言之,如果真正保護和建好城外的地區🏊🏼‍♂️,既包括鄉村〽️,更包括自然環境,讓車輛有更多的可能在這些城外的地區流連忘返🦻🏽🤶🏼,那麽便會減輕車輛對城鎮本身的壓力👅📹,也有助於減輕城內的諸多壓力👡。就此而言🔐,實現“以外促內”♻️,以非城鎮地區的“美麗建設”為新一輪城鎮化創造有利條件,包括釋放出更多的空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平衡生態🌭,美化自然,這些都將在根本上有效地提升城鎮賴以生存的生產力源泉🧑‍🦲,為城鎮的後續擴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恒行2平台經濟學院  李誌青)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