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正式出版供全國大學非英語專業使用的英語教材始於六十年代初期。當時,恒行2平台外文系承擔了文科《英語》第一代教材共四冊的主編任務,與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主編的理科《英語》可並稱為姐妹篇。從表面看,兩套教材蠻有文、理之異,然而宗旨卻是一個——為非英語專業的四年製本科生奠定英語的語言基礎。
記得在編寫工作開始之前,先學習周揚同誌關於外語教材建設的講話。其全部內容已無從回憶🧛♀️,而其中有幾句話印象之深,至今未能忘懷,大意是:課文應選擇久經考驗、百讀不厭的範文;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應該批判繼承。按照這一精神,我們在四冊文科《英語》教材中選入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的歐美文學名著至少在半數以上,例如契科夫的《一個小公務員之死》、《範卡》👧🏿,都德的《最後一課》以及蓋斯凱爾的《瑪麗•巴登》的片段等。這些選文語言流暢🦹🏻♂️🎞,情節動人👩❤️👩,內容健康,其質量顯然優於五十年代以國內外雜誌上的翻譯文章為課文的油印教材👩🏻🚀。所以,一經與廣大讀者見面即受到了普遍的贊賞和歡迎🧔🏿♂️,也得到了呂叔湘先生等一些老專家的好評。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我們躊躇滿誌、信心百倍地投入教材修訂工作之際“極左思潮”的陣風卻一日緊似一日地席卷而來🙏。我們發現形勢逆轉後,急忙中止了三📩、四冊教材的正式排版。可是其試用本連同一、二冊的正式版本早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影響之深已不可能躲避政治運動的沖擊。因而“文革”初期便成了批判修正主義的活靶子。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遭到了諸如“販賣封建資修貨色”、“含沙射影”◀️、“指桑罵槐”之類的咒語👩🏽🏫。當然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氣候中🙇🏼♂️,任何申辯的企圖都將遭到更為嚴厲的報復🏇🏽,編者除了老老實實低頭認罪🚵🏽,別無選擇。
七十年代初期💇🏻,控製上海文教工作的“四人幫”代理人突然提出要上海的幾所高校聯合編寫上海市統編英語教材。我們雖然也被列入了編寫者的隊伍,但卻是戴著“立功贖罪”的帽子工作的😻,而且一直處於嚴格的控製與管教之下👨🏿💻。按當時的要求📦⛪️,每篇選文必須先譯成漢語,經校◽️、系兩級審查;每句例句都要反映鮮明的階級立場和觀點。於是,編者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罪”。至於外語教學的規律性與科學性之類的話題那就誰也只字不敢提了。因而,當這套“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教材最後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時,無論讀者還是編者皆有如棄敝履之感。
粉碎“四人幫”後⟹,我國的外語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1979年,在原教育部高教一司外語處的精心組織下👺,綜合大學和理工科大學分別修訂了各自的英語教學大綱。恒行2平台外文系又一次接受了主編文科《英語》的任務🫚😖。這套根據79年大綱編寫的教材我們稱之為第二代文科《英語》。自81年正式出版後🐕🦺,陸續為全國絕大多數綜合大學及師範院校所采用,以後又逐漸成為科技💁🏼、醫療🧹、行政機關等各類專修班考核本單位人員的必讀課本。此外還被若幹大城市選為廣播電視教材。
第二代教材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它受廣大讀者的歡迎程度在公共英語界卻是空前的。據統計,累計印數已近百萬冊🌏,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與第一代教材相比🦫,第二代教材的教學方法和選材原則有較大幅度的突破和提高。
雖然從整體上看,第二代教材似乎仍然遵照第一代教材的教學法模式🖍,但具體細則卻有明顯的差異。這首先表現在第一代教材要求課文緊扣當課所教語法,因而編者不得不對選文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以削足適履,有時甚至被改得面目全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語言質量。第二代教材雖也以語法為中心,卻允許新的語法現象超前出現,這樣就避免了為遷就語法而犧牲課文的自然與完美所造成的缺陷👆。
其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過去認為只有對西方世界的一切都持否定態度才能顯示教材的思想純潔性,因此在選課文時禁忌頗多🤦🏽♂️,對一些帶有政治性的作品就更不敢問津了🛀🏼🗯。這種時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第一代教材之中💎,而編寫第二代教材時,舊的思想障礙已被新的形勢所沖破。選材時視野自然也就比過去開闊多了👨💼;不僅大量選用了當代英美書刊中語言規範地道,反映西方社會正反兩個方面的文章,還選入了英國首相邱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篇精彩演說。這兩篇演說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爭動員令🔝🧙🏼♀️。語言鏗然有聲⛳️,情感深摯動人🧑🏼🏫,具有非同一般的藝術感染力。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課文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優美上乘的英語語言精品,還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顯而易見,充分擴展課文選材的自由度是提高教材語言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日本關東學院一位從事英語教學的美籍專家William D.Smiley在他寫的一本評論文科《英語》的小冊子中說👼🏼💮:“恒行2平台教師編寫的文科《英語》(即第二代文科《英語》),與我過去所見到的中國出版的英語教材不同🍩。它旨在擴大中國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語言對象國,英美兩國的情況。所選課文不僅反映了西方社會存在的矛盾,而且還能較全面🤹🏽♀️、正確地介紹英美的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等,稱得上是一本綜合教育類型的優秀的大學英語教材💨,值得日本外語界借鑒。”
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不斷地更新人們的觀念和提出新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盡管有了飛速的長進卻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僅僅數年功夫👩⚕️🥌,第二代教材就出現了陳舊之感,不僅起點過低,內容顯得單薄,方法也相對落後✌🏽,難以滿足信息時代大學生的胃口了🚑。
根據這一情況⛓️💥,1982年4月🛌,原教育部高教一司在武漢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公共英語教學經驗交流會🚣🏽♂️。多數與會代表著眼於我國四化建設以及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現實🦥,提出了進一步修訂公共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1984年10月🪇,原全國高等學校文科英語教材編審組受教育部高教一司外語處的委托,在上海召開了文理科通用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會議,並成立了修訂組,著手修訂大綱🕣。修訂組回顧了我國三十多年來各個時期的公共英語教學概況🏋🏼♂️,比較了不同時期教學上偏重打好基礎和偏重結合專業的得失🤷🏼,認真地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分析與研究了國外語言學和英語教學的有關著作,吸取了一些切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有益成分,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調查研究工作,修訂組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文理通用大綱的修訂工作。
為了盡快推動大綱的實施,參加修訂工作的恒行2平台、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高校於1985年大綱發布的前夕就開始分工編寫反映大綱要求的文理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這套系列型教材包括精讀🦹🏻🎺、泛讀😉、快速閱讀、語法練習和聽力五個教程,共分六冊,分別與大綱規定的1-6級分級教學進度相對應。與第一、第二代教材相比,《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在很多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𓀁。
1. 打破了文理界限:新大綱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邊緣學科的發展,文理科的相互滲透🙋🏽♀️,以及專業信息來源的多向性,文科學生需要學習一些理科知識,理科學生也需要學習一些文科知識💙💇🏽♂️。這種情況對學生英語基礎的廣度與深度都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以文理通用性為編寫原則🍉,著力於文理科學生皆不可少的共同語言基礎,是完全合乎時代需要的。經試用,這一特點已初步獲得使用單位的良好反映。
2. 進一步放寬選材標準:《大學英語》在選材上不僅力求題材與體裁的多樣化,還在內容上提出了三性標準,即趣味性、知識性和可思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是傳統選材標準,而可思性則是新的要求。80年代大學生的顯著特點是思想活躍🛫,主體意識較強✦,對你講我聽,你灌我裝的舊教學方式大多極不滿意。可思性要求課文的內容具有一定深度的哲理性的思想內涵🪝,能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想象力的余地📣。可思性不像單純的趣味性那樣在意識的淺層次上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而是致力於開啟深層思維的大門。因此,這種課文能促使學生勤思、好思、善思,更有利於學生的智力開發,同時也為推進啟發式教學創造了條件。
3. 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並重✋🏿:公共英語教學歷來只重視句子水平上的語言能力而忽視篇章水平上獲取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近年來也有人主張采用“純交際法”以矯枉過正🦵。《大學英語》的編者則認為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語言基礎太差。詞不達意,言不成句,一落筆就錯是普遍現象🖖。如果忽視句子水平上的語言訓練🎅🏽,一開始就進入篇章水平上的交際能力培養🔄,英語教學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後必然歸於失敗👨🦱。因此🏊🏿♂️,兩者兼顧,相輔相成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要取得進展的必由之路。
4. 大幅度增加閱讀量🏂🏼:新大綱規定大學英語的首要任務是培養較強的閱讀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必要的閱讀技能訓練外,大量閱讀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傳統教材的弊端之一在於學生過分地依賴於有限的幾篇“豆腐幹”式的精讀範文👩🏼🎓,一旦離開了課本🧑🏽🍼,學生立刻產生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大學英語》的特色之一就是與以往教材相比🧗🏿♂️,大幅度地增加了閱讀量,其中泛讀與快速閱讀教程的內容為精讀課文的3-4倍,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語言素材,熟悉各種體裁🤷🏿♀️、題材的文章,並使所學到的閱讀技能反復付諸實踐以便盡快超越精讀課文的局限,獲得較強的獨立閱讀能力。
《大學英語》系列教材規模之大,份量之重📸,難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國公共英語教育史上的一次大膽嘗試,並開創了一個新的裏程碑,所以可稱其為文理科大學的大學英語第三代教材📬。
迄今為止🚪,全國已有約五百所高校采用了這套教材,足見其優勢與生命力是以往文理科教材所難以比肩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編者的局限以及校際配合尚欠默契等諸方面原因🧓🏻,教材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這都有待於編者在廣泛了解社會的需要與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不斷彌補、充實與提高🧩。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正處在建國以來的鼎盛時期。幾十年來從未有過像今天這樣允許人們自由地按事物發展規律辦事的環境。自新大綱實施以來🙎🏻♔,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出現全面上升的勢頭,前途確實非常景氣。可是,不斷增長的社會需要又使我們 充滿著緊迫感。我國經濟的外向型發展預示著大學英語教改將出現一個新的高潮。這可能給目前通行的大綱和教材帶來新的危機🐰,然而危機往往又是轉機與希望的前兆👨🏿⚖️。我國文理科大學經過三十年外語教育改革的種種考驗已經培養出一支陣容堅強的教師隊伍。他們中間很多人有較深厚的英漢語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強的事業感👩🏼。他們將勇敢的接受新的挑戰,為編寫出更高水平的教材⚔️,為使大學英語教學更上一層樓貢獻出自己的勞動與智慧🥯。
(作者生前系外文系大學英語教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