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一個長時段的語境中審察🏌🏼,近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諸方面的飛速發展實際上是自19世紀以來的“千古之大變局”之第二步。19世紀的中國開啟了向另一個世界學習的進程,而21世紀的中國則處在逐步趕上🪮、乃至超越另一個世界的歷史浪潮中😏。現代技術的引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物質供給的豐富化,使中國有了站在歷史之巔的底氣。當然,硬實力的提高並不是千古之大變局第二步的全部。在這樣的歷史時期,軟實力同等重要🧎🏻♂️,而軟實力的提高則與民族的文化、人民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技術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積累以及信息的低成本擴散帶來了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上升和民智的大開。在這種背景下🎳,凝聚著歷史智慧的治國理念需要進行局部的調整,以契合社會與人民的變化。
在30多年的飛速發展後,社會呈現出利益分化的格局,而人民中也出現了多元聲音。信息技術的革命、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利益的分化和聲音的多元更為引人註目。以什麽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不同利益、新的聲音,是對執政理念的一個考驗,也是一個把改革往前推進👳🏽、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契機👩🏿🌾。處理好與不同利益、新聲音的關系🧛🏽♀️,不僅需要高超的溝通技術✍🏼,也需要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不同利益就在那裏,新的聲音也在那裏,無法對其視而不見🛌🏿。一個解決辦法是使不同利益、新的聲音真正融入到國家整體中,同舟共濟,凝聚共識,從而推動中國繼續往前進📛。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關鍵不在於治理的好壞、治理的公正與否以及治理的效率高低,而是需要把這些利益與聲音引入到治理結構中來,本著平等精神、根據契約原則來處理與這些利益與聲音的關系。
互聯網可以作為上述執政思路的一塊試驗田。由於網絡傳播的特點🧝🏿♂️,國家要處理好與網絡新媒體的關系,其基本思路可能要實現從掌控到主導性參與的轉變🥷🏿,即從由上到下、以國家為中心來建構網絡世界的思路到以國家為主導🏬、多方共同參與來建設網絡世界的思路的轉變👃🏻。在新的思路中,國家不是網絡上的一個控製主體而是其中的一個參與主體🛻,不過這個主體能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在網絡上發揮主導性的作用。這種主導性作用不是通過修改遊戲規則來實現的,而是通過遵循遊戲規則本身來調動各種資源,最終把國家的意圖巧妙地貫徹在互聯網之中🐼。
把國家的意圖巧妙地貫徹在互聯網之中是一項需要極高戰略眼光與極強戰術執行能力的工作。互聯網的發展給國家帶來了三大挑戰:第一大挑戰是對國家在處理具體的網絡事件時的應對能力的挑戰;第二大挑戰是對國家的公信力的挑戰👰🏿♀️;第三大挑戰是對國家的話語體系♚、意識形態能否在網絡上取得主導權的挑戰🫶🏻。在這些問題上,采取過於強硬的手段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一個更為合理的辦法是,國家盡力處理好與網絡上不同力量的關系。網絡工作的重頭戲👩🦰,將是如何在互聯網上展開巧妙而有效的合縱連橫策略,把網絡上具有溫和性質的批評聲音爭取過來😭。
網絡是由不同力量✢、不同聲音構成的👨🍳:網絡上有“沉默的大多數”,有一些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投機分子🎪,有少量從根子上抱有敵意的敵對者,也有溫和的批評者。如果從人數規模來看🎗,在後三種人中應該以溫和批評者為規模最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是“沉默的大多數”也具有某種程度的溫和批評者特征,因為他們有時也會因為某些事情發出不滿的聲音🎐。
網絡上的溫和批評者不是國家的敵人。敵對者🧕🏼🚰,對人不對事;批評者🫃,對事不對人。網絡上的溫和批評者🙌🏻👩🏽💻,既會為不平之事而大聲疾呼🧕🏽,也會為一些政策與製度的出彩表現而高聲叫好🧜🏻✭。處理好與溫和批評者的關系,是明智的政治家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
在目前的形勢下為什麽要容忍網絡上的溫和批評者🔇?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強行打壓溫和批評者,不利至少有二🙋🏻;容忍網絡上的溫和批評者🦻🏿,有利至少有四👩🏼🦰:
不利之一是🎀,如果缺乏溫和的批評者,互聯網上將缺乏理性聲音。關於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應該采取何種解決方案、未來應該往何處去🧑🏻🦽,存在著各種不同聲音,其中有些聲音過多的強調了暴力、反秩序,有些聲音呈現明顯的反智主義傾向,有些聲音則具有某種“復古”色彩👎🏿。如果缺乏理性觀點的指引,偏激的思想將甚囂塵上👱🏼♂️,激進化🫦、無序化或暴力化的思想將有可能成為主導性的社會思潮,不利於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之二是,如果以對待異己的手段來處理對事不對人的溫和批評者,會把這股力量往對立面推,並帶來網絡上力量分布的失衡。
有利之一是,如果容忍溫和批評者🫷🏻👳🏼♀️,則可以昭示中國的開放度👶,產生良好的國際影響;有利之二是🕘,溫和而理性的批評可以產生“倒逼”效應🙎🏽♀️🤱🏻,在人們對中央信任度高於對地方的信任度的背景下🏇🏻,起到加速執政理念、執政方式轉變的宏觀戰略作用👬🏻;有利之三是,溫和反對派的存在能夠改變單純的二元博弈局面,進而形成多元博弈的結構♣︎,而多元結構比二元對立結構更穩定,例如溫和批評者在中國碰到重大問題的關鍵時刻可以發出理性的聲音,保障中國穩定有序的發展;有利之四是,容忍網絡溫和反對派可以作為一次在現有體製範圍內建設民意凝聚機製與利益表達機製的試驗,如果能夠建構一個把不同利益與不同聲音放在一個平臺下進行溝通與協商的體系💆🏽♂️,在利益表達渠道與政治參與渠道相對缺失的背景下,網絡上多元力量的出現可以部分承擔現實的多元利益表達與民間力量政治參與的功能🧔🏿♀️,這最終將深化改革的民間動力🪮,在更為廣大的範圍內凝聚共識🎲,把各種力量共同納入中國整體之中。
如果容忍網絡上的溫和批評者對中國是有利的,那麽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策略呢☢️?一個具體做法是在實踐中確定網絡多元聲音的不同類型🫙,並對不同類型區別對待。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讓網絡上的不同群體以多種渠道參與到國家體系中🧑🏼🦰,尊重其作為分化利益與多元聲音代表的身份,最終以體製化和半體製化的渠道吸納這些不同力量☂️。大量事實表明,增加人們的參與度、提高人們的政治效能感↖️,有利於增強人們對國家的忠誠感與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