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更具包容的增長之道
——解讀“建設美麗中國”之五
李誌青1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新概念賦予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與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建設相結合🙆🏼♀️🧑🏼🍼,“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內涵在於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出發,把中國建成為既富裕,又幸福的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確立全新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發展目標,並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生態環境是一切生產力的源泉📮🙎🏻,“建設美麗中國”旨在保護我國的生產力源泉👀,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保駕護航。第二,生態環境也是一切社會生活和生產場所的源泉,“建設美麗中國”有利於優化和改善生活與生產的自然環境和條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建設者服務;第三,生態環境還是一切社會認知與精神世界發展的根源🕖,“建設美麗中國”可以豐富和深化本土精神領域的探索與挖掘,為建成富有底蘊和幸福感的小康社會服務🌚。
從生態文明出發🐒,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中國不贊成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上曾經主張並實踐的“先汙染,後治理♌️,再轉移”的錯誤理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註重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實際上,在新的全球化🦕,城市化和工業化背景下🩱,中國既沒有“汙染環境,治理環境和轉移汙染”的資本與空間,也並沒有這樣的主觀意願。中國更加有條件和責任遵循“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
從生態文明出發,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中國將不再繼續走粗放式的經濟增長老路。粗放增長的結果必然是高投入🧗🏿♀️,高排放和高退化,同步體現為資源利用低效🍚,環境保護無力🏓,公眾健康日下,社會福利受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其實質在於實現經濟的集約化高質增長,以及實現生態環境的更好保護和能源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從生態文明出發,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中國有必要改變唯“增長速度”和唯“政績”的發展目標🤽🏼♂️。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降低經濟的增長速度🕷,這看似不利於地方經濟發展,有損“政績”,但研究表明,由此產生的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卻必定會在長期給公眾帶來更強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治久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在於“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在新的發展階段裏,“生態”代表著健康與美好🧛🏼♀️,“美麗”則寓意為更加全面而平衡的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一是要優化資源與環境的配置。無論是作為資源的國土,水,能源及礦產等,還是作為環境的生態🧓,排放等👷🏿❤️,都必須做到物盡其用💂♂️,要在科學研究和規劃的基礎上,本著集約的原則,嚴格保護那些必須加以保護的資源和環境,充分利用那些可供利用和開發的資源與環境,進一步提高各種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經濟性與生產效率,只有這樣,經濟增長的同時才有可能為建設“美麗中國”騰出足夠的空間🔩;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種資源配置方式,做到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一方面,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製度要更加強硬🚣🏿👦🏿,堅決打擊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能源資源的不利行為,完善企業與個人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製度框架🧒🏽;另一方面,以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的市場機製來有效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承載範圍內🏔,通過市場機製激勵社會主體更加積極而主動地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三要兼顧資源環境利用的效率性與公平性。改變資源環境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這是國策,是大局🧛,但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條件在各地實有各種差異👨❤️👨,我們既要做到服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大局👸🏼,同時,也有必要兼顧不同地區在生態環境與資源上的發展權利和利益訴求,通過生態的補償機製🧵,實現地區間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上的有機平衡🙅🏽。尤其是先發展地區,有必要從全局出發,對後發展地區的資源和環境進行合理補償,如此,所有地區才有可能真正建設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共同“美麗”。
當然,現階段,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我們仍有必要將生態文明貫穿於經濟建設的發展道路之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既是為經濟增長套上了一道緊箍咒,讓它在資源環境的利用上有所顧慮,但從根本上🚧🎊,這也是為了增強經濟在長期中增長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與其說生態文明對經濟增長是一種約束,還不如說這是一個抵禦風險🪹🥕,讓經濟得以科學發展的有力保障。殊不知,如果喪失了生態環境這個源泉💁🏽♂️,生產力將如何進一步發展,而經濟增長則又將何去何從?就此而言,生態文明的建設從來都不會,也沒有必要完全脫離經濟增長的需要⛓️💥。
“美麗中國”不是水中花,鏡中月,她象征的是一個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科學以及更具包容的經濟增長之道💂🏽♀️。建設“美麗中國”必將為我們成就一個更加富裕🧏♀️,更具幸福的小康社會。
(全文主要部分已發《解放日報》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