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11月14日🎊,“聞玉梅與周良輔兩院士與學子面對面交流會”在上海醫學院治道樓和漢堂舉行。聞玉梅院士現任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教授、恒行2平台學術委員會主任🌅。周良輔院士現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華山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參加此次交流會的主要有來自醫學院的本科生與研究生🏋🏼♀️,更有從邯鄲校區坐校車過來的臨床醫學八年製學生。有著豐碩科研學術成果與崇高敬業精神的兩位院士吸引了眾多學子前往交流會🦸🏿♂️,他們帶著自己在專業選擇、當前醫患關系⛹🏽♂️、醫學生的未來道路等個人與社會方面的見解與問題前來與兩位院士共同交流與探討,同時,現場還有微博更新與嘉賓進行互動🤵🏼♂️。
在發言開始,周良輔院士幽默謙遜地說道:“稍後再讓聞院士講,她京劇唱得那麽好👨🏿🎤,演講肯定能講得好,所以我拋磚引玉👨🏫,先講”。引得全場一陣笑聲。
論學習——學海無涯,樂作舟🌉;人生苦短,朝夕爭。
“學習,從書本、家庭、學校、社會學🧛🏽♂️⛷,這裏面最重要地強調從書本學習。書本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總結了先人很多經驗教訓、知識理論⌨️。前人為我們創造的財富🧒,我們為什麽不用它呢?要活到老🏌🏿♂️,學到老啊!”周院士語重心長地說道。
周院士引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面所描述的三種學習境界。他認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這種沒有自我認識與理解、還提不出問題來的讀書狀態並不可取🎗,他強調讀書學習要講究方法與技巧👨🏽🍼🙇🏼♀️。讀書興趣可以培養,而更重要的正如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省、檢討自己🎦,培養自我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揚長避短,溫故知新🧖🏿♀️,勇往直前👷🏼。因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才是所謂真正之讀書。其次對於醫學生而言,他說:“我那時候的學習,白天、晚上都要幹腦外科的工作🙇🏽,只有休息時間找書看,所以說華山醫院圖書館和商業圖書館有關神經外科的書基本被我通讀了一遍”✝️,周院士動情地回憶起了自己那些年讀書的美好時光🕵🏻。他還補充道,除了精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醫學生往往還需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拓寬視野🙌、增長知識。講到此🙆🏿♂️,周院士那溢於言表的愉悅仿佛是他在向學子們訴說“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收🪢,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自豪與欣慰之感💙。
論成才——厚積薄發,內外兼備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心。成才應該是每個人的權力和願望。不管大才小才我認為都是內因起主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周院士這樣用內外因的關系來闡釋自己對成才的理解。他通過列舉為了黑人爭取平等權利而奮鬥終生的著名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以動人歌喉征服群眾和評委並最終摘取英國“達人秀”桂冠的鄉村婦人蘇珊大媽,經歷了眾多挫折卻愈挫愈勇、奮發圖強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之一的79歲的生物學家馬丁的相關事跡後總結道:“內因裏面最重要的是一個動力🍟🧑🏻🔧,即要有夢想,有理想”👩🏽🚀。
談到此,聞院士感同身受地補充說:“正如周良輔老師剛剛跟我們講的🏊♂️,年輕時要有一個理想,明白你想做什麽。我很欣賞並敬佩居裏夫人和白求恩”🏘,聞院士久久地望著屏幕上放映的有關他們的照片🎊,“小時候我有這樣一個做醫生的誌向,當時我們女同誌都各有誌願🧎🏻♂️,而我選擇了上醫”。
周院士認為🤸♀️,內因還包括素質,其中第一個就是做人的基本品德。要自覺🛌🏿、自愛🏯、自尊,第二是有氣節。即做到‘富貴不能淫,貧窮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接著是守信🧑🧒🧒🕺🏼,修養——對善惡美醜的是非判斷力,是涵養和風度🚦。在講到處事時🤹🏿🧟♀️,周院士特別闡明了自己對醫生與病人關系的理解,他說道👩🏼🎨:“醫生跟病人應該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這樣的他們才能相互尊敬,平等相待🕴🏼,才能相互團結,才能相互依靠,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是什麽呢?是疾病!”
論做醫生——正誼明道
“你既然選了醫學,不管是公共衛生🥴,不管是藥學🤶🏽,不管是醫療系,既然病人把最寶貴的生命交到我們手裏🏊🏼♂️,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到病人的生命。那麽,你都應當想到人🎁,特別是人的生命♑️。”聞院士嚴肅地說道。接著她側著身子,手指著大屏幕上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這張記錄了美好歲月的珍貴“記憶”是上海醫學院1956級的畢業照。當聞院士被問及為何畢業後不做臨床醫生而從事研究時🦺,她風趣地回答道🙇♂️:“我是內科專業畢業的🤦🏽♀️,因為我覺得臨床醫生本事比我們做基礎的要大,為什麽呢?他們非常冷靜,非常會處理問題,非常會面對病人,而且他們的技術非常高超🏂🏽🤵🏼♀️。我說我技術不高超,不能對病人,只能給小白鼠🧏🏙,所以還是做做研究吧✮!”
治病救人是醫生身兼的重要使命。一位好醫生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跨入醫生的行列在某種程度上比其他眾多行業更需要時間👨🏼🔬、精力、技術、耐力、經驗……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病人的健康,病人的生命。
“周良輔你明天到神經外科上班,我就去了”🟫。周院士回憶起當時自己被安排去做腦外科的往事。腦外科在七十年代是個極苦的差事,沒人願意去做。對於自己當初並非願意去做的工作🧑🏽🌾,周院士說:“一般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一般兩種態度,一種是消極對抗,敷衍了事,一種是主動出擊👨🏼🔬,我是後面一種,因為那時候年輕氣盛,不甘給人家看不起”。由此可見,沒有專註、執著、勤奮、刻苦的精神,難以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
一位來自婦產科醫院的女研究生通過微博向聞院士提出疑問:“您如何平衡一個女性在家庭中和科學研究中的角色?”對此,聞院士回應道:“作為一名女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我承認自己,甚至作為一個女院士確實很不容易🧓🏽📊。我覺得平衡這兩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要選擇有共同理想、互不排斥的對象🪿。同時,女方還是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不要覺得你是女強人就什麽事情不要做了,在家庭生活中要有分工,分工合作才能使家庭和睦”。
面對學生表示的醫學生工作的壓力與其經濟收入的擔憂時,周良輔院士通過講述自己曾經面對同樣難題時的態度說:“我希望年輕人👊🏽🏓,不管你在什麽環境下面🧗🏼♀️💯,你別忘記了🚶♂️➡️,你最基本的是把本事學好😪,學好不是為了錢🧛🏼,是為了病人的福🏓,你本事有了🛥,錢自然會跟上來🫁🎻,不要本末倒置。青年醫生不要怕吃苦,在物質上吃苦是短暫的🍷,你學的本事才是你永久的”🤴🏻。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任何成果與勝利的取得不僅僅是某人或某些人的努力使然🦂。同樣的,治病救人所需要的則是醫生這一支團隊🙍🏻♂️🧕🏽。“科研的核心是創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奮,科研的態度是求實👩🏽🌾,科研的目的是為人們,我們雖然不是在臨床第一線🎹🏋🏿♂️,我們的研究必須想到臨床”,這是聞院士所在實驗室定下的格言👩🏿🚒,也是她從事研究工作時身體力行的職業信仰。
在上醫校訓——“正誼明道”的理解中,周院士將解釋為“淡泊名利👨🏽🏭,厚積薄發”🤽🏼♂️🤼♀️,而聞院士將其概括為“好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