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的“恒行2經濟學智庫: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研討會”上,經濟學院十多名專家第一時間解讀了十八大報告信息背後的深刻內涵,從中尋求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動力🏄🏼。
當天會上,我校經濟學領域兩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主力部隊”悉數出席,從中國未來發展要轉向效益驅動🧑🏽🦱、經濟發展仍靠對外貿易、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交流了學習體會👎🏻🧢。
袁誌剛🦹🏼♂️:中國未來發展新動力在要素市場改革
“中國未來發展新動力在於要素市場改革👩🦯,包括勞動力市場、土地、金融市場的改革。”經濟學院院長袁誌剛教授指出,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在於價格🤛🏼,合理的生產要素價格能糾正產業結構🙆♂️,支持實體經濟全面發展。他認為,未來十年,經濟增長要從要素驅動轉到效益驅動🙍🏻♂️。他表示,未來十年,我國GDP年增速要達到7.5%,才能保證2020年的時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袁誌剛認為,合理價格使得經濟發展獲得效率驅動進而達到創新驅動。光靠政府驅動而沒有符合要素市場價格規律的驅動,經濟難以獲得長足發展🧑🏼💻,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新動力在於空間和時間。空間是做好城鎮化,在全球化過程中,以開放的心態來布局空間;時間是把握金融資源的價格時間點💃,合理運用長期、短期投資,創新融資手段。
“只要金融效率好,財富管理可以保證,對外投資可以走出去⚠️🕙,實體經濟就能夠持久發展,”袁誌剛補充道,金融也要通過合理製定價格來發揮效率,不光有助於實體經濟結構優化💁🏿,最根本的是使中國平穩渡過老齡化社會。
華民:中國經濟發展仍要靠對外貿易“擴內需、調結構”被認為是當前中國經濟整體結構變動的主要方式,但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宣稱,他反對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仍需依靠對外貿易”🚴🏼。
華民認為內需不能推動經濟增長👯♀️🙋🏽。“中國為什麽必須堅持對外貿易🙇🏻♂️?因為中國是一個缺乏內需的國家,中國的經濟體系是二元結構,一半人口在農村🕸,農民通常半自給自足🟩。”
華民認為解決中國經濟的最終出路只有貿易,“中國未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的增長關鍵是貿易”👯♀️。
尹翔碩:未來應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
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教授指出要進一步主動地融入世界🌹,搞合作📒🧧。他說,目前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在WTO裏面更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譬如多哈談判。另一方面🧑🏻✈️,在區域和雙邊合作裏面做出更大的作為👩🏿🎨。
尹翔碩還提出😄,中國在貨物貿易方面有較大優勢,未來應該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現在貨物貿易的順差很大,而服務貿易是逆差🤚🏿,如果進一步開展服務貿易👨👨👧👦,可以實現更好的貿易平衡🧛🏿♂️。
林曙👩🏿🦳:新動力是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經濟學院林曙教授說👱🏻,十八大報告中談及金融改革,非常精辟地把金融市場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進行了概括。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的增長動力有兩點,一點是加入全球化,另一點是國內勞動力市場的改革。但是之前國內的經濟改革主要是金融要素的改革🚶♂️➡️,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源在區域之間的分配不合理,二是在微觀企業的層面上金融資源流向高生產率企業存在障礙➞。
對此🦠,林曙提出幾點改革建議:一要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益🦻🏼,關鍵還是要解決市場和政府關系;二要打破市場壁壘;三要打破壟斷🌔,讓民營企業充分進入到金融行業,提高競爭度,在沒有高競爭度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沒有意義,如果這個時候搞利率市場化,必然會有價格操作。
張中祥:從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解讀生態文明建設
經濟學院張中祥教授從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雙重角度解讀了十八大高度重視的生態文明建設話題。他認為應發揮環境市場手段建設生態文明🤳🏽。要真正實現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更多的依靠環境市場手段,盡快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
談及國家即將在七省市啟動的碳排放交易試點,他說🛑🪽,中國要穩紮穩打👳♂️,一開始就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得很好❤️,製定好規則,對減排量實施嚴格的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程序,建立好碳排放交易平臺,避免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