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中的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歸納法是從個別到一般🏄🏽♀️🥱,或者說從案例出發來得出一般概括◼️;而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或者說從定義出發來推導出結論。人們許多知識的形成和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對許多新生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個案或實例而來,也就是說從歸納法開始的。以往的實踐中🤦🏻,用演繹的方法比較多,因此在認識上往往從原則或概念出發,而導致認識停留在淺層次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效果上則總是“事倍功半”⛪️🫸。以高等教育的發展為例,人們也許都熟悉所謂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比如說: 1🧑🏻,建立以保護學生權益為出發點的規章製度☝️;2,倡導培養學生的通識教育;3,重視學生樹立創新思維方式的教學方法;4♻️,提倡教學相長的辦學特色,等等(王彤 & 佟曉輝, Sept. 2011)👨🔧。顯然🧏🏻♀️,這些理念或經驗對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和促進高教事業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然而這些經驗是一般的概括和總結,在實踐中很難直接拿來。如何去學習和借鑒👩🏿🏫,筆者結合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以及十四年來的近距離觀察美國的高等教育和親身實踐,認為通過“微全球化“的過程來獲取感性認識✉️,用歸納法來增強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指導實踐,將是高等教育系統的“走出去”戰略的成功之路。
什麽是“微全球化”
全球化研究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全球化的宏觀研究也叫做“巨全球化研究”(macro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其研究主要在於經濟全球化中的產業鏈以及跨國界的公司,體製和文化等現象為主👩🏿🚒🧑🏽🚒。全球化的微觀研究🙅🏿♀️,亦稱微全球化研究(micro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是基於以活動主體的人作為分析單元(unit of analysis)的一種全球性視野,對諸如人們的跨國界流動,海外留學打工,跨國婚姻等等現象進行研究和分析。也屬於“人本全球化”(people-based globalization)範疇。
國內外對於全球化的研究早已有之,然而對於“微全球化”則並未引起人們足夠地關註。柯林斯🛎,R.(Collins, 1981)發表在《美國社會學》😅,第86卷第5期的題為“論宏觀社會學的微觀基礎”已經提到對於微觀領域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重要的宏觀體製變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基於連續地重復地微觀情景之變化,伴隨著那種人們之間相互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認識基礎上的社會結構及其機製。所有宏觀層面的變化,都可以看成是微觀層面的經驗匯總。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則是的微觀情景的序列🏃🏻♀️,而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在宏觀層面所有序列的總和將構成所有可能的社會學數據🧖🏼♀️。柯林斯的觀點固然是方法論上的重要貢獻👋🏽,極具指導意義🫘;從認識論角度而言,他的此番言論也符合歸納法的邏輯。
在研究方法上註重微觀現象並不乏其人👸🏿。Knorr Cetina,K.和 Bruegger,U. (2002) 也提到“全球微結構”(microstructure)的概念。“全球微結構體現在活動主體盡管在地理上有著遙遠的距離👨🏿🎨,然而卻相互關聯著和互動著。Miriam Erez 和Efrat Gati (2004) 在其“一種動態的🫀,多層次的文化模式:從個人的微觀層面到全球文化的宏觀層面”一文中也提到社會文化變遷是從人們行為變化開始,從個人層面上講,是通過自下而上的過程📯,進而成為共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從而使得文化的宏觀層面實體得以改觀。Saskia Sassen (2007 p.193)進一步提到“微情景”(microsites)和“微交換”(microtransaction)的概念。她說那些全球化城市中的活動主體實際上並未活動於不切實際的“全球舞臺”,而是生活在某種日常生活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相互交往的“微空間”(microspaces)裏💇。Jiaming Sun在《全球連接與地方轉型🙋🏻:全球化的微觀視野》一書中 (2007)提出了全球化的微觀研究(micro perspective),並認為它關註於個人的全球連接👨🏻🏭👨🏽⚕️,這種連接把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們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對於地方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影響機製🥘。這些提法形成了“微全球化”概念的雛型。這些研究方法的提出👨🏼🍳,都可以從認識論的推理上獲得佐證🎸。
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實踐
以人為本的“微全球化”視野用於高等教育的戰略發展,則體現在《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中強調的推動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的設想。“走出去”的戰略思考和計劃對於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統計𓀚,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走出國門🈴𓀘,留學海外,周遊世界🧑🔬,或參與到國際商貿活動中💪🎾。僅海外留學的人數就達到約有190萬之多🏠。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整個人類越來越生活在一個跨越國界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普遍聯系的狀態中,也就是“以人為本”的全球化實踐中🧥。正如人們早已熟知的所謂在後工業社會或曰知識社會, 由於計算機網絡等通訊媒體的廣泛使用, 以及經濟全球化,或者說“物本全球化”的推動,使得人們的社會交往模式再次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即突破國家的界限, 形成了一種全球範圍的交往, 使得各種文明、文化通過互動而進行頻繁的傳播。在這麽個全球化的大畫面中,聚焦到無數個人的跨越國界的社會互動的情景👨🏼🎨,不難察覺🍁,這種“微全球化”現象就突顯出來了。
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設想正符合我國日益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中國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大國需要逐步擴展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及話語權的趨勢。通過海量的學者和學生的跨國界交流🩹🖖🏽,將提供更豐富和更廣泛的人類文明的參照系,從而誘導人們的價值,態度,行為的改變,以及素質提高👮🏿♂️,並進而激發高等教育系統內涵式發展的機製。與此同時也將促使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也有利於世界各民族間增進了解和互動,求得共同發展🕵🏿♂️。
對“走出去”戰略的幾點思考
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走出去”是一條可行的,理性的道路,它不僅能提升高教系統的整體素質,擴展教師和學生的全球性的視野👳,吸收人類的文明成果🧭,同時也可以或能過以“走出去”來傳播中華文明以及增強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輻射能力。這是一舉兩得或一舉多得的戰略和舉措👩🏻🦳。對於“走出去”戰略從以人為本的“微全球化”角度出發🧛🏼♂️,可以有以下幾點思考:
1、強化高教系統的“全球意識”教育
在高等學校開展“全球意識”教育是當務之急👨🏼🚀。世界各國的聯系往來日益發展的今天,各國都在加強“全球意識”(global awareness)的教育。在美國許多州立大學專門設有負責全球事務的副校長(global initiative)🥵,開設有關全球化以及提升學生全球視野的系列課程🧨,並把這些課程列入文理科學生必選課程💁。與此同時,這些學校還專門進行有關全球意識的恒行2平台抽樣調查🥌,以反映學生和教師隊伍中全球意識的程度。要實現我國“人口大國”向“人口強國”和“文化強國”的轉變🧙🏽♂️,強化“全球意識”的是一條必由之路。“全球意識”是每一個正在崛起大國的國民素養中的必備要素。尤其對於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年輕的學子而言,作為未來強國之路的必然擔當者🎸🧑🏽🎄,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以提升其全球意識,是一項長期而相當重要的工作🧑🏻🏫。
2.、增強“全球社會化”體驗
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化是基於代際傳承文化的需要🫶🏼,受製於面對面或地域範圍的交往互動🏛。而當今的“人本全球化”實踐中,實際上使得社會化擴展到了全球範圍👩🏿🎤。個人的全球社會化(global socialization)過程,使得個人參與更多的跨國活動🚶🏻♀️➡️,個人獲得更多的全球聯絡,則更具有全球意識。常言道,“技術可以引進✷😴,人才可以引進🐻❄️,然而人的素質無法引進”,此番話不無道理🧽⛱。人的素質的提高,必須通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以及在生活中的感悟與升華🦩,也就是說從歸納法的認識方法出發,從這一角度看,“微全球化”正具其功能🚖。因此,促進學生和學者的跨國交流與交換,體驗“全球社會化”,將提高和優化高教系統的整體素質,也正是“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人的“全球社會化”本質上將是人類跨越地域界限🏌🏻♂️,使全球文明廣泛傳播並傳承的過程🍨,也將是人的社會化的最高層次🧜🏼♀️。
3、促進“全球連接”💜,參與跨國活動
“以人為本”的全球連接和跨國行動承載著有形和無形的文化和物質活動的成果🧖🏼♂️。隨著人們“走出去”的實踐,蘊涵著利用和發展起源地和目的地的社會和文化聯系,並最終可能使這樣的聯系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甚至巨額經濟利潤👪。高等教育系統的“走出去”戰略也最終將使高教系統本身得以優化並促進內涵式的發展🍚。因此,以人為本的“微全球化”隨之帶來日益眾多的全球連接(global connections)🍚🙆🏽♂️,必將對本地以及所在地的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益處🙄,能產生一種雙贏的效果。我國近十年來要世界各地建立的300多所“孔子學院”,在促進“以人為本”的全球連接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在這方面還有巨大潛力可以開發。通過更多的參與跨國活動,從而掌握“全球話語權”🚣,提升中國作為文明大國的形象。
4🧉、“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
“走出去”和“請進來”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是相符相成的💓。堅持高等教育“走出去”戰略🤵🏿♂️,實際上也包括了“請進來”的計劃。吸收更多的處國留學生來我國👍🏼,以及吸引中國留學生學成回國🧛🏽♂️,包括通過“引進人才”等項目,都是發展高等教育的良好舉措。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準通過了《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細則》,各地各層次的啟動等都可以看成是“微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將最終改變高教系統的“微環境”↩️,“微生態”,為深化教育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堅定不移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創造條件。只有通過大力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參與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等這些戰略的實施💅🫷,高教系統的重大轉型以及由“人口大國”向“文化強國”的中華民族之夢才能最後實現。
(本文作者是恒行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